【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聯準會(Fed)十一月三十日宣布,針對歐洲銀行業調降緊急美元融資成本;外商銀行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一帖救歐洲市場的藥方,使美元在歐洲的拆借趨於寬鬆,有助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一位歐系外商銀行放款部門主管表示,歐債危機升高,歐系銀行發生美元吃緊的狀況,美元借貸成本升高,六大央行聯手救市,使美元在歐洲利率維持平穩,有助歐洲度過債務危機,邁向復甦之路。
世界各國央行聯合紓解銀行業的融資條件,或許有助緩和全球信用緊縮的壓力,但買到的只是一點時間與迴轉餘地,並沒有帶來真正的解答。
包括美國聯準會、歐洲中央銀行、日本銀行與瑞士銀行在內的全球最富裕國家央行,紛紛採取措施,降低銀行業緊急融借美元的成本,並擴大各國之間換匯的額度。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也降低銀行業的存款準備金率。
這些行動的主旨當然在於鬆緩年底的季節性融通壓力,而另一個重要目的,則在於向金融市場昭示央行的團結與合作。然而,這些行動同樣也凸顯各國政府對歐元與銀行業危機的嚴重關切。
金融市場對央行聯合干預的立即反應是正面的,股市、商品與風險債券市場的行情幾乎全面大漲,但這樣的反應同樣也昭顯歐元危機與銀行業困厄的密切關聯,說明兩者的結合將為全球經濟成長帶來雙重的打擊。
歐洲與很多國家銀行業的問題,在於他們持有的政府資產原本幾乎是毫無風險,現在卻普受質疑,以致被迫必須迅速提高資本適足率,以歐洲銀行業來說,明年中以前必須達到百分之九的水準。
但以很多銀行目前的財務能力,要發新債或新股籌資,幾乎是不可能,或至少是代價昂貴。最後的結果往往就只能減少放貸與拋售債券、貸款,把信用緊縮的窘況轉移給各地的政府、企業與家庭。
所以,市場對央行干預報以漲聲,主要是對央行願意設法擴張市場流動性,感到鬆一口氣。但央行帶來的並不是解答,問題依舊存在,西方經濟明年仍然可能陷入衰退,並拖累開發國家一起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