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說來,究竟有無更簡單的方式去計算動物族群數量呢?如果要計算的對象是螢火蟲,或更準確地說,是每年賞螢季數量最多的「黑翅螢」,那筆者最近倒是有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去計算黑翅螢數量。
如果這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你工作的地方,剛好是生產電腦螢幕的廠家,那你可能會知道,為了知道生產出來的螢幕品質好壞,都會檢測螢幕上有無亮點,而檢查的方式當然不是只用肉眼檢查,而是用電腦軟體檢查,而如果把檢查的標的物換成「螢火蟲發光照片」那就可以知道一張照片中的螢火蟲光點有幾個!
但各位讀者其實只要多想一下就會知道照片中的螢火蟲光點不等於螢火蟲數量!所以我們要再回到「相對豐度」這個觀念。
相對豐度指的是固定時間、固定人力及努力量、固定路線及長度下,所發現或捕抓的動物數量,而這個數值,本身其實是個估計值,同樣不等於真正的動物族群數量,例如吳熊熊在一塊10×10公尺的螢火蟲棲息地,用了一小時的時間,抓到105隻螢火蟲,但這105隻螢火蟲,只代表了吳熊熊的捕抓量,換了別人來抓,數量就會不同,所以這105隻螢火蟲不等於該處真正的螢火蟲族群數量。
但研究者卻會相信這種調查方式所獲得的數據,原因就是只要是同一個人持續調查下去,那所獲得的數據,就可以代表該處螢火蟲數量的「變化趨勢」。
既然可以相信相對豐度的調查結果,那筆者只要證明,用軟體估算螢火蟲光點的數量趨勢與相對豐度調查的結果趨勢一致,不就可以用拍攝螢火蟲發光照片的方式,來估算螢火蟲族群數量嗎?
沒錯!筆者已經證實了這個問題。但這樣做就能發揮效果嗎?當然有,特別是在全台灣目前只有三個人是以螢火蟲生物學作為研究主題的情況下,這種方式更是重要,因為這三個人沒辦法到全台灣各處去進行螢火蟲族群數量監測,要計算各處的螢火蟲數量,需要社區內沒受過生態調查訓練的大哥大姐自己去計算,而這些大哥大姐,需要一套更簡單的方式。
而什麼是更簡單的方式呢?就是剛剛文章提到的方法,用照相機去拍攝螢火蟲發光,將照片寄給研究者,研究者在用電腦軟體算照片中有幾個光點,之後再跟拍照者說明,而這個數據則可用來代表螢火蟲族群數量,所以說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就是這樣的例子。(完)
本版科學顧問群:柳中明、邵廣昭、馬哲儒、胡植慶、倪簡白、黃崇源、黃俊儒、陳國東(按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