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勇敢 展現台灣精神 加世人了解 承辦層級、水準與規模 有史最高最大 申辦亞奧運有加分作用
不畏四次挫敗,第五度扣關終於成功,我國推出台北市申辦二○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達成任務,這是我國首度承辦亞奧運競賽種類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使我國體育史又向前跨進一大步,成就非凡,也證明我們的決心與毅力,就像國際大學體育總會法國籍會長加里恩所說「他們是堅強勇敢的人」。
對台灣勇闖五度五關,加里恩盛讚的堅強勇敢也是台灣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申辦成功也說明國際體壇對我們努力奮鬥的支持與肯定。
雖然投票過程沒有公布,但能打敗巴西的巴西利亞,以人口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來說,絕對是驕傲,也讓國際增加了對台灣的了解,對國際能見度有很大幫助。
而且申辦成功,證明台灣已邁向國際體壇,也獲得肯定。雖然世大運規模不如奧運,但綜合性運動會的主流項目田徑、游泳、體操等,都是世大運的重點競賽,因而有「小奧運」之稱,這與高雄世界運動運會不同,而台北市曾承辦的聽奧,雖與奧運項目相近,可是參賽國家與人數無法跟世大運相比,也就是說,層級、規模是台灣有史來最高、最大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具有歷史意義。
世大運分為夏、冬兩季進行,只限在校大學生及及畢業不超過兩年,年齡在十七至二十八歲的大學生運動選手參加,這些大學生未來如果繼續往專業運動發展,將是各國或世界體壇的精英,也會成為奧運等競賽的主力,世大運的競技水準也非世運、聽奧可比擬,這也是申辦成功的另一項意義。
此外,有了承辦「小奧運」經驗,對台灣申辦亞運甚至奧運,都有加分作用。
不過,正如體委員會主委戴遐齡所說「高興只有一天」,申辨成功不等於承辦成功,如何讓競賽順利,讓各國隊員留下美好印象,是申辦成功後須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