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市順利拿下二○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承辦權,媒體一片慶賀之聲,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說,台北是愛運動的城市,且會盡力辦好世大運。
筆者相信,郝龍斌會盡力辦好世大運,就像他也辦好聽障奧運、花博、台灣設計展,只不過,當台灣不斷爭取世界大型活動來台舉辦的同時,我們必須思考,有限的國家資源,是否做了最合理的分配。
筆者絕對不是反對舉辦大型活動,因大型活動或賽事能帶來龐大的觀光人潮、經濟效益,還有國際能見度,只不過,世大運總計需將近四百億預算,扣除BOT也還要二百多億,中央與地方各負擔一半,且還因為預算排擠,可能更重要而根本的事情被忽略,例如,運動選手的培養、退休與後續工作等,依舊問題重重,我們多半習慣消費能拿下世界冠軍或好成績的優秀選手,卻看不見更多沒沒無聞的選手的需要,實在是本末倒置。
台灣如果要認真發展體育,應該把二百億拿來整頓基層發展,興建能夠培養各種選手的優質集訓中心,贊助需要南征北討的運動員的生活所需,並且重點培訓能在世界體壇拿到好成績的運動項目,還要建立退役選手轉職或再進修的課程等。
筆者認為,若上述這些必須長遠扎根去完成的事情,我們都荒廢不做,甚至多數單項運動協會無心栽培自己的運動員,卻要花大錢辦短時間能夠搞很大的煙火秀式體育競賽,不得不說,這根本是體育版的夢想家事件;燦爛的只是表象,台灣的體育界,依舊有很多人必須忍受低薪,必須擔憂未來沒有保障。
如果政府願意整頓體壇,讓體育真的扎根於日常生活,那爭取世大運或奧運,都無不可。偏偏現實情況根本不是如此;台灣愈來愈多過胖或近視的小學生,體育交給原住民或極少數有熱忱的人去拚命,政府只躲在後頭享受成果。職業賽事不斷出事的體育環境,要砸四百億辦世大運,著實荒謬!
特別是在國家財政日漸吃力的未來,二○一七年,同時是台灣人口結構反轉向下的一年,此後,台灣將進入人口縮小時代,老年人愈來愈多,年輕人愈來愈少;花錢的人愈來愈多,繳稅的人愈來愈少。
羅馬帝國是如何崩解的?
揮霍,台灣是否也正在走上一條不斷揮霍未來,以燃燒瞬間燦爛的荒謬道路?
夢想家之後,政府辦煙火秀活動,以誇富、顯示政績,討好民眾,卻不去做更根本而體制性的改革。每當有人提醒政府,要把錢拿來做更扎根基礎的工作,卻總是回以「國家應該多元發展」為由來搪塞,難怪老百姓總是無感於政府所說的景氣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