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日本「三一一」震災後停止飛航國際班機的日本福島機場,日前有一架坐滿一百七十八人的台灣復興航空包機降落,成為震災後首架直航的外國飛機。
雖然新聞報導說,這批台灣旅客預定到會津等遠離核電廠災區的地點旅遊,筆者還是不禁咋舌,佩服這些同胞。
福島縣居民在災後,有能力的都拚命往外搬,更別說日本政府在災後,無力處理福島核電廠事故,卻又要保住福島農業,竟將農產品輻射量值大幅放寬,甚至還鼓勵其他縣市與政府單位食用福島農產。
就算去遠離核電廠的景點觀光,難保不會吃到來自災區的農產品,更別說福島全境若在平日標準下,都算輻射過量地區,雖說旅遊只是短暫停留,不會受曝太多,但若再考慮到核災後,東電與日本政府對福島電廠的善後無能為力,誰也不敢掛保證說不會突然又爆炸,或發生大量輻射外洩的意外,在如此高風險、充滿不確定性的時間點去觀光,真是太敢衝了。
我知道熱愛旅遊的民眾中,有一類喜歡挑戰極限,愈是別人不敢去或難以抵達的地方,愈是要設法去旅遊。
所以,我除了佩服這些同胞,更想問政府對日本震災後的旅遊警示,到底是如何規範的?日前媒體指出,銫137目前已遍及全日本各大主要都市與地區,雖說銫137的半衰期只有三十年,相對毒性弱很多,但因量大,還是不容小覷,怎麼會連重災區的福島縣,也放任旅行社攬客、包團,而且還包機直航?
台灣政府與人民想在災後,捐出善款、給與各種人道援助,已充分展現誠意,民眾實在沒必要搏命到災區旅遊換取日方的感謝。
如果連日本人都避開,台灣人反而蜂擁而入,將形成什麼樣荒謬景象?觀光局應該對災後日本的旅遊管制,作出更嚴謹的規定。
希聰(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