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萬字、撰寫時間長達十二年、幾度修訂
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
「如果有一個書寫工程可以苦惱十年以上,可以使一位投入者從盛年走到黃昏歲月,而又終於沒有放棄,那一定是刻骨銘心的生命書。站在時間的盡頭這邊,回望最初落筆的第一章,已經無法推測當年的心情。能夠堅持走到這麼遠,魂魄深處其實已經落下許多歷史痕跡。中間經歷的驚濤駭浪,曾經動搖最初的信心。
生命中,來自政治現實的打擊,兩度粉碎了對文學的嚮往。第一次是在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發生,使年少的自由主義者陷入理想崩潰的狀態。第二次是在二○○六年,綠色當權者爆發貪腐事件,使長年的民主追求者癱瘓在無邊的失落。一息尚存之際,在寂寥的、不為人知的角落暗自舔舐傷口。在最痛苦的時候,歷史書寫反而成為一種心理治療。整個療程很慢,很冗長,很枯燥,卻容許一個脆弱的魂魄慢慢從黑暗深淵攀爬出來。」
陳芳明教授自一九九九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十二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一九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二十一世紀首個十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
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
《台灣新文學史》全書近五十萬字,共分二十四章,陳芳明以獨到觀點評論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本書同時附錄台灣文學史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