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界讚譽為「新佛教聖地」的佛陀紀念館,其規畫不僅回歸「過去」佛陀在世精神,且順應「現代」人心的需要,更放眼千秋萬世的「未來」,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時常親臨現場,關心佛館工程,要求精益求精,為的就是打造一處更舒適貼心的親佛園地,而宏偉規模的背後,更有一支工程隊伍的付出,日曬雨淋,寒風烈日,歷經艱辛,但他們認為能參與佛館建設,是難得的殊榮,心中懷著滿滿的感動。
逾十年打造 處處宣佛法
它是天主教神父眼中的「佛教梵諦岡」,新聞媒體則形容為「台灣新地標」,佛教徒認為此處是「禮拜佛陀朝聖之地」,它更是國內建築大師漢寶德口中「了不得」的宗教建築,這是位於高雄大樹區佛光山旁,即將在下月二十五日落成啟用的「佛陀紀念館」。
佛館歷逾十年打造,占地一百公頃,所有建築皆從佛教精神延伸,根據地形設計出「南有靈山、北有祗園,恆河流瀉,大佛居中,八塔對應」的完整格局,不僅再現佛陀時代殊勝景致,更是第一座以硬體設施為實體教材來演繹佛法的建築,堪稱是一部佛法概論、一部佛教歷史、一套佛教百科全書。
擔任佛陀紀念館佛光工程處副處長的傅再賢,因為興建佛陀紀念館,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一開始不抱做很久的心思,畢竟預算不多,競標廠商又多,過去與佛光山接觸得少,什麼都不了解,卻沒想到一待就是七年。」傅再賢至今仍難以置信,自己與佛光山的緣分居然如此深厚。
從大處著眼 從小處入手
進入佛館,隨即映入眼簾的是外觀宛如城堡的「禮敬大廳」,大廳門口左右各有一隻雄獅、大象,各自帶著幼小的獅、象群,模樣十分生動;而大廳設有服務台、文物流通處、郵局、銀行、蔬食餐廳、書局,甚至為鼓勵青年男女舉行「佛化婚禮」,佛館的其中一塔還提供婚紗攝影服務。
佛館的設計之所以能如此細緻完備,都是因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每日巡看佛館數回,把自己化成普羅大眾,想像在佛館會遭遇哪些障礙,再請工程師、設計師做細部修正;修改地方雖細微,卻都有其必要,例如禮敬大廳門口的獅子與白象,增加小獅和小象,是為了象徵美好親情與弘法傳承,但大師覺得少了一個階梯,彷彿阻止孩子來親近;在他的建議下,重新建造階梯後,真的就有小朋友爬上去玩。看到孩子開心,傅再賢也愉快,覺得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佛館工程巧妙的還不只這樁,傅再賢將大師的創意、改動工程的用意與叮嚀娓娓道來,聽者無不驚異,「大師怕改動大方向,浪費太多人力、物力和心血,所以只會調整小地方,想方設法讓佛館更盡人意,例如道路寬度、柱子圓方、淨房數量,連巴士司機有沒有休息的地方都考慮到了!」
公尺大佛 高難度挑戰
而走上成佛大道,迎面一尊一百零八公尺高的佛光大佛巍然聳立,此尊世界最大的銅鑄坐佛內藏「百萬心經」,集眾人之力,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大佛前則為印度塔式建築的本館,內設有一會堂、四佛殿、四展館,館內設備巧妙結合最新科技,像是進入觀音殿禮拜觀音菩薩,善財、龍女將自動為遊客手中的觀音杯注入大悲水;運用最新3D科技,在聲光音效營造下,重現兩千六百年前佛陀說法、百萬人天共聚的靈山勝會。
在整個紀念館中,傅再賢說,他最喜歡本館和大佛。在一個工程師眼裡,最尋常的結構也是最不平凡的成就,這兩個建物的鋼架形狀互異,外觀看起來很完美,但只有參與過不斷修正過程的人,才明白每一次修正,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從最原始的設計草稿到實際需求、修正,吊起來搭建、務求吻合,然後重新設計再搭建,無畏艱難、細心耐煩,才造就出現在的完美。
大師設計佛館,極具魄力。最初整地時,傅再賢想,這只是一般建築,和別的廟宇沒有兩樣,怎會吸引人潮?但在大師調動三十部卡車與怪手,宣布動土後,氣勢就完整地彰顯出來,當下他認為「這樣的建築一定有人來!」還說來過一次,絕對會想再來第二次,「我在這裡聽見遊客參觀的感想,也全是讚歎!」
誠如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所言:「佛陀紀念館是座會『說法』的國際級建築。」其軟、硬體盡是實踐「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精神,無處不是「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為出發規畫。如今,佛陀紀念館已巍然矗立於高雄大樹,下月落成後,必將成為人間的一盞明燈,帶來普照的佛光、長流的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