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已有很多將太陽光電與公共藝術造景結合的光電建築案例,而太陽光電生產王國的台灣,近年來,由經濟部能源局推動「太陽光電建築經典示範計畫」的示範系統,也陸續完工啟用,今年十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光電雲牆,在建國百年開園活動中正式和民眾見面,成為世界光電建築重要地標之一,可說是台灣之光。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渡海」、「鯤鯓」、「雲牆」為主的建築架構,用建築意象述說先民來台的歷史,前庭的渡海、鯤鯓,代表先民橫渡黑水溝來到台灣的故事;宏偉壯觀的光電雲牆上,深寶藍色的太陽能面板映照出浮動的雲朵,浮光掠影宛如人間滄海桑田變化,映照新舊住民文化融合的歷史軌跡,也為後院的博物館建築主體蔽蔭遮陽,並提供能源,象徵融合後的安居樂業,意境深遠的用建築意象娓娓道出台灣歷史序曲的概念。
光電雲牆由一百九十五kWp的太陽光電板組成,長一百四十八點二公尺、高十五點五公尺,架在五座鋼構基座上,整個光電雲牆面朝正南,讓發電效率達到最高,一年可以發電十七萬度,等於一座小型發電廠,提供歷史博物館重要的電力來源,每年還可以減少一百四十五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了吸收陽光發電之外,雲牆本身的結構也變成博物館建築主體遮陽的一部分。
太陽光電系統發電時安靜無聲,產生的電力是像乾電池一樣的直流電,透過電流轉換器,才能變成像家裡插座上的交流電,不但安全,還可依空間大小設計系統的規模,而且太陽光電板壽命可達二十年以上喔!
科學家正在研究發展太陽光電與建材結合的技術及產品,兼具建材及發電功能,可替代建築物的外表包覆材料、屋頂、牆面、窗戶之建材,例如屋瓦、隔音牆、大樓帷幕牆或外牆、大樓或停車場遮陽棚等,不但可以遮陽,降低建築物外表溫度,也能縮短施工時間、避免二次施工,降低整體建築成本。
未來,我們將可看到愈來愈多具備發電功能的建材應用,光電雲牆就是很好的示範。
(有聲閱讀,請收聽教育電台FM101.7,兒童ECO,周六12:0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