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繼定期公布中央政府國債鐘後,決定將公布縣市政府的債務,並納入國債,年底國債將達五點六四兆元。
不過,財政部長李述德拿出一堆統計數據,如國債付息占總預算、特別預算歲出總額為十年來新低,現在政府收入一百元中,平均僅有七元拿來付息,我國債務全都是內債,沒有外債,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牽制等,證明台灣的債務很健全,不會爆發類似歐債的風暴。
的確,台灣的國債問題短期內不會爆發如歐債般的嚴峻危機,不過,未來就難講了。
首先,馬政府四年舉債近兆元,雖說是為了擺脫金融海嘯不得不擴大投資,但被拯救的只是經濟數據和少數財團、有錢人,百姓都無感復甦,未來卻得要承擔債務償還的問題,而且未來可能還會面臨一場金融危機(二次衰退等),恐怕政府還是要舉債。
其次,目前雖擔憂少子化問題,但實際上人口卻還是處於成長階段,台灣要六年後才正式得承受少子化、高齡化對經濟的衝擊,也就是說,台灣現在還負擔得起國債,不代表未來人口規模縮小後也負擔得起。
少子化的趨勢是可工作人口減少,以台灣七成二的稅賦由受薪階級負擔,代表國家稅收將減少;人口老化也是嚴峻的情況,六年後台灣人口中將有百分之二十是老人,進入超老人社會,日前政府通過公保年金修法,將一大票人納入公保,未來預計每年要支出的退休金增加一點五兆元,隨著老年人口增多、工作力減少,繳稅的人日少、拿錢的人日多,就算現在的台灣財政健全,不代表未來能還得起國債。
再者,台灣的國債都是內債,看似優點,其實是缺點,試想,如果希臘欠的全都是內債,德法英等國會拿錢紓困?歐洲債權國之所以願意紓困,很重要的原因是怕自己借出去的錢拿不回來,台灣沒向外借錢很好,但沒錢還內債時,也不會有人借錢給你。
或許中華民國的財政目前真是全世界最好,不過,宣稱要給人民黃金十年的政府,財政部長只拿現在的統計數字,向跟國人說財政健全,卻不提未來還不還得起國債,實在是一種取巧,負責任的財政部長必須告訴民眾,未來少子高齡化發酵時,台灣財政狀況能否承擔得起國債。
何安(新北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