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到四川名勝——樂山,首先映入眼廉的便是彌勒大佛端坐在凌雲山前,面對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流處。已經一千多年,任它風寒雨露、江水澎湃奔騰。此情此景,早已令歷代之人感動。
大佛端坐的凌雲山,正是秦孝文王時,李冰蜀郡太守立志疏水整治之地,他除了在岷江上游建都江堰,分水治洪外,也在凌雲及烏尤兩山之間,鑿渠分洪、引水繞烏尤而下,以減低水勢,便於船隻航行、減少水患發生。功成後,烏尤山也成為孤立在江中的漓堆。
盛唐至德年間,惠淨和尚初到烏尤山,草建一座茅棚,名「正覺寺」,幾年後嘉州刺史岑參見到此情景,寫詩記載:「蘭若向西開,峨嵋正相當。猿鳥樂鐘磬、松夢泛天香」,可見烏尤山在唐朝時,就逐步向前發展了。
惠淨和尚在烏尤山上修行了多少年,並無記載,唯一記錄的是:「整天誦念妙法蓮華經,十年未曾下過山。」後人為紀念他的開山功德,就在原茅棚舊址,建亭紀念。一位老和尚,並為他作了對聯:「竹杖繩床開勝景,蓮花貝葉悟禪機」,把惠淨和尚當年的生活情景點化了出來。
凌雲山及烏尤山,曾發生多次災難。宋朝末年,嘉州百姓曾以兩山為城寨抵抗元兵,發生激戰,最嚴重的是烏尤寺全寺被焚毀。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間,才有地方仕紳杜、胡兩家出面集資,陸續建成彌勒殿、大雄寶殿和無量壽殿。
可惜的是,好景僅延續到明末清初,又慘遭兵燹,後來有人再度募化,發心重建,才稍得復原。但是到了咸豐年間,李、藍反清,當時的反清軍隊,就駐紮在烏尤寺中,寺院又遭破壞,直至民國七年,傳度和尚再度重興。
烏尤山在凌雲山之南,形如一條犀牛,故又名「烏牛山」或「漓堆」。現代人在兩山之間興建了一座風雨橋,由四座的八卦亭,兩段的風雨長廊構成,長達九十八公尺,對於交通,有極大助益。遊客們只需稍花時間、就可以由這座山到達另一座山,十分方便。
烏尤山風景極為清幽,茂林修竹、煙雨秋波、鳥叫蟲鳴,誠難想像山景曾遭遇戰火的破壞。山上唯一的烏尤寺,自唐代興建後,雖然屢有重建或整修,均未改變原來設計,布局極為巧妙,結構也十分嚴謹,依山取勢,景色天成。
然現在所看到烏尤寺的建築,都是一九四○年重建的,殿內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佛像,都以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貼金,高約三公尺,現已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寺內羅漢堂,目前也正在彩塑整修五百羅漢。還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寺中長期供奉的「面然大士」,漢地寺院少有,是今古所有參訪者,必禮拜的一尊。
傳說自李冰治水成功,岷江水繞烏尤山而流後,岷江兩岸,時常夜聞「鬼魅啾啾」;尤其在三江匯合處,每逢夏秋,潮水澎湃,鬼影憧憧,連連造成船隻翻覆。居民驚恐萬狀,只好求助於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化身為一鬼王,人稱「面然大士」,慈悲度化了附近所有鬼魂。從此之後,樂山岷江一帶,不再有冤靈出現,百姓安居樂業。因此,每年農曆七月中旬,居民必相約到烏尤寺中,禮拜諸佛及「面然大士」祈求平安,此習延續至今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