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戒子登初壇 星雲大師傳三寶

心即 |2011.11.15
1171觀看次
字級

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人間社記者心即大樹報導】「佛光山國際萬緣三壇大戒」的戒子經過多日的學習與恭迎三師、初壇請戒、懺悔發願後,十二日於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行初壇正授儀式,以清淨心恭請諸佛菩薩與三師和尚為大家證盟受持沙彌(尼)戒,領受戒法及出家人最重要的隨身物衣、、具。得戒和尚星雲大師與戒子接心,勉勵戒子出了家,心中要有「三寶」。

戒是老師、城牆 保護自己  

得戒和尚是戒子的精神導師,星雲大師以八十五歲高齡於十二日晚為戒子開示,聆聽長老諄諄之語,戒子皆感動涕零。大師首先說明戒的意義,「受戒就是管理學,自己要管理自己。戒是我們的老師、戒是城牆可以保護我們、戒就是道路、是光明。身在牢獄中的人是犯戒,犯戒就失去自由,不犯戒就自由,因此受持五戒不侵犯他人,尊重別人的自由,自己就自由。」

「戒住則法住,有戒就有佛法,沒有戒就不像個宗教。」大師表示,現代社會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其實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講的第一句話「人人皆有佛性」,就是平等,「你們能出家,在一生當中就是好事,若人一念清淨,能滅八萬生死重罪,出了家生起清淨心,非常寶貴。」

過空無生活 人生最美好

大師又說明在家與出家的差別,在家的生活擁有金銀財寶、功名富貴、汽車、兒女、田園、房舍,出家只要過空無的生活,什麼都不要;「有」是有窮有限,「無」是無窮無盡,能過空無的生活,尋找自己,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在佛教裡,三寶指「佛、法、僧」,三藏指「經、律、論」,三學指「戒、定、慧」,出家修道也要有「三寶」—發心、忍辱、正道,若實踐「三寶」,即獲出家的利益。

大師指出,第一寶要「發心」。「發」是開發,「心」就是田、地,開發田就稻穀豐收,開發地就可以建大樓,「開發我們的心田、心地,可以生長想要的東西。」省庵大師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在家眾發增上生心,希望好的事不斷向上發展;出家眾是發出離心,看破、放下,出離煩惱家、出三界家。

發心多大 成就就有多大

大師同時說明,「人間佛教」即佛教,因為佛陀出生、修行、說法、成道都在人間,都是對人弘傳教法,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所以是「人間佛教」,「現在屬於人間佛教的就是大乘佛教,菩薩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就是菩提心,從發增上心到出離心,最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大師提醒戒子,「發心不是發露水道心,受戒讓我們有定點、有目標、有道路,所以要發恆常心;發心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第二寶要「忍辱」,世間的忍有很多,忍苦、忍饑餓、忍冷熱、忍委屈,沒有什麼不能忍的。忍在佛教裡有深義,忍是智慧、是力量,想要增加智慧嗎?想要增加力量嗎?大師表示:「你要忍,人在世間有忍耐的力量後,還有什麼不能做呢?」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大師解釋:「『生忍』:我們要生活、生命、生存,就要有力量,可以認識、接受、擔當,『生忍』是修行,有愛心、慈悲就甘願忍耐。有了『生忍』還不夠,還要有『法忍』,世間的好好壞壞太多,要能消除、化解,有『法忍』表示你有智慧、有力量,修行又進了一步。『無生法忍』:一切法以佛教來講,本來就沒有;有時不要把是非擴大,一切法不生,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使有也如同萬物假圍繞,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被世間牽著鼻子走。」

思想見解信仰 依循正道

第三寶要「正道」,思想、見解、信仰要依循正道,修行、布施也要依循正道,無論做什麼都要依循正道。大師認為,迷信不要緊,迷信只是不懂,只要不邪,邪就不好了;能正信最好,奉行八正道,一切以正為本。最後,大師諄諄教誨:「有道就有路,有道就有理、規矩,就不會出錯,以道為侶,以戒為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