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匯聚,婚後會創業成為事業夥伴,也是經過一番周折:「台大畢業生容易找到工作,先生一畢業去日本,我則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原只求安定,那兒料到,公司經營出了一些狀況,不得不由李啟蘭接手,雖邀來朋友加股,第一筆生意卻又不幸被倒帳。
「我立即做了危機處理,一方面把股金連本帶利退還,一方面把先生喚回台灣共患難。」幸運碰到台灣經濟起飛,這個決定雖無心插柳,卻意外造就創業的順遂。
一徐一急 ,一寬一嚴,如何共處?李啟蘭說,創業之初尚未學佛,只單純知道包容可和諧互補,相斥則會對立痛苦;因此理性的「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學佛後方才懂得運用佛家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做為共處之道。
為了孩子讀書而移民,夫妻聚少離多,只能把思念放進電話裡,「當時沒有網路,電話費超貴,一個月會打掉一張機票。」李啟蘭說,因為無法暢所欲言,因此格外珍惜那相隔萬里的心靈貼近。
「台獨」蘇雄洲則總要自嘲,十五年「太空飛人」生涯是三餐吃別人老婆煮的料理,多油多鹽的外食更使體重日增,昔日瀟灑挺拔已不復見,「一顆心繫在海外家人身上,下了班回到空蕩蕩的家中感到孤單,有道是,『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只能往道藩圖書館充電,得到另一種收穫。」他說,浸淫書海而體悟「離苦得樂之道」,亦是人生一快!
到佛光山中天寺辦中文學校的初心來自「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隨緣盡分」,往海外奮鬥的李啟蘭則全心全力照顧中文學園,如今責任已成,再回到台灣,夫妻相偕聽經聞法、參加禪修,享受「禪悅法喜」,因薰習佛法而更充實,彼此成為善知識,也互為對方的貴人。
她和他都認為,「表相與實相絕對要從不同的深度去理解,佛法就在這當下滋潤著我們的心靈。」體會到人生可從心經不、無、空、非的否定開始而深觀因緣法, 隨緣盡分,隨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