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心即大樹報導】「佛光山國際萬緣三壇大戒」新戒即將登上初壇—正授沙彌(尼)戒,必須先了解出家人的儀禮、叢林規矩、戒律等,還接受背誦經文等考核。戒會總督導慈惠法師九日以得戒和尚星雲大師宣講的《僧事百講》,為新戒解說傳統叢
林與佛門常識。
「所謂『僧事』就是出家人的事情。」慈惠法師表示,大師一直有個心願,希望傳承一個僧人所應該具備的條件與所學,因此拍攝了一百零四集的《僧事百講》,總共拍了三個多月才完成,內容為「僧侶物品的解釋、佛門法事的解釋、親近佛門的常識、佛教傳播的文化」。
何謂叢林?慈惠法師解釋,叢林就是道場,就是很多佛教修道者聚集在一起,規律地修行辦道、生活的地方,如同樹林般整齊有序。「其實在道場裡好修行,因為叢林就是一個社會,每個人個性、理念、習慣皆不同,藉以磨練自己的人格,調適自己與各種人相處,進而自在。」
慈惠法師也說明,「僧事」是根據中國佛教傳統叢林道場的事情來講,但大師的《僧事百講》除了傳統的傳承以外,還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大師認為傳統精神絕對要保持,但為了佛法在當代的弘傳,不得不考量方便的方法,讓現代人能夠接受。」此外,道場裡因人多需要管理,故建立戒律、制度,引導大家修行;管理的方法也因時代不同有所調整,但傳統精神仍不變。
「《僧事百講》共分為六大類,有叢林制度管理、禮儀常識、僧侶的完成、各種修持、弘法利生、佛門飲食。」其中佛門飲食,慈惠法師舉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師道元禪師所著的《典座教訓》中,提及洗米、煮飯、作菜要有「三心」—「深心、大心、老婆心」,勉勵新戒有深心才能根深蒂固;煮食是為一切眾生,心要能包容法界一切眾生,從典座中擴大自己的心,就不會斤斤計較、貪瞋癡慢;並期許戒子「如果有智慧、有發心,什麼都是佛法、都是修行、都可以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