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近 代 人 物-- 台灣第一位藝術大師 黃土水

文/張馨文 |2011.11.10
1904觀看次
字級

在台北萬華區,與熱鬧的西門町對望,有一處隱匿的藝術人文殿堂——台北市中山堂,此處原是清朝布政史司衙門所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重新規畫,將布政史司遷至植物園,原址即興建了台北公會堂,台灣光復後,更名為台北市中山堂,現為二級古蹟。

來到充滿藝文氣息的中山堂,別忘了到二樓的光復廳,觀賞一幅嵌置於前壁的浮雕作品〈南國/水牛群像〉,這幅高二點五公尺、長五點五公尺的浮雕,完成於民國十一年,是榮獲日本帝國美術展肯定殊榮的台灣第一位藝術家,也是人稱「雕塑界麒麟兒」的黃土水先生的最後遺作。

黃土水,台北艋舺(萬華)人,生於日本殖民台灣的第一年,也就是西元一八九五年,在三位兄弟中排行老么,他的父親是修理人力車的木匠,很早就過世,母親帶著他移居大稻埕的二哥家,由於家窮影響就學,所以他十七歲才從小學畢業,之後考進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這也是他藝術教育的啟蒙地。

二十歲的那一年,黃土水以自己的手為藍圖,創作了一個手的木雕作品,頗受國語學校志保田校長的肯定,認為他是個雕塑的人才,替他爭取赴日公費留學的機會。黃土水沒讓栽培他的師長們失望,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研習雕塑期間,先後受教於高村光雲、朝倉文夫兩位大師,雕塑技能快速成長,二十五歲即以一座泥塑翻製石膏的作品〈蕃童〉,入選第二屆日本帝國美術展,這也是台灣人首度入選帝展。

隨後第三、四屆帝展,黃土水也分別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及泥塑的〈擺姿勢的女人〉兩座裸女雕像獲得肯定,成為日本與台灣知名的雕塑藝術家。然而常為雕塑廢寢忘食的黃土水,長期以罐頭烹煮地瓜裹腹,因而營養不良,影響了身體健康,三十六歲時,就因病致腹膜炎過世,得年僅三十六歲,他的生命雖短暫,但卻發光發熱,揚名台灣與日本。

黃土水藝術地位崇高,作品充分掌握台灣本土與當時社會的情感,水牛、牧童、鄉土人文完全嵌入其藝術創作之中,尤其是多幅水牛作品的細膩呈現,更展現生為農家子弟的濃濃鄉情。黃夫人廖秋桂女士也不藏私,將這一幅充滿台灣當代生命力與鄉土情感的〈南國/水牛群像〉,捐給中山堂嵌入壁畫之中,讓我們代代都能看見黃土水精雕細琢的鄉土藝術情懷。

下回來到中山堂,別忘了到二樓光復廳,看看這幅台灣第一件國寶級藝術浮雕,緬懷「台灣第一位藝術家」黃土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