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讓寒山寺由歷史的領域走進詩的領域裡,而讓後來的詩人墨客,甚至帝王名人,都來為寒山寺插花題詩。明朝進士文震孟在〈寒山寺重建大雄寶殿記〉中就曾說:「寒山寺之名冠姑蘇也,實繫於『江楓漁火』之句。」
寒山寺的正確位置,在蘇州市的西郊古運河畔,介於楓橋與江村橋之間。江、楓二橋建造的年代不詳,當初張繼筆下的楓橋,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現有的楓橋是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所建,橋南端與鐵鈴關相連,橋墩東側運河邊上有一座迷你型的小公園,公園內有一方一人高的巨石,石上刻有「楓橋夜泊」四個大字,這也就是當年張繼泊舟之處。楓橋東側河面較寬,當年南來北往的船隻,都在此停泊過夜;楓橋這一段運河是東西流向,流在寒山寺的盡頭的一條小巷口,便轉向南流,流過寒山寺的山門,便是江村橋了。很多人將「江楓漁火對愁眠」句中的「江楓」,都解作「江邊的楓樹」;事實上,「江楓漁火」是指江村橋與楓橋這一帶漁船上的燈火。楓橋在明朝時稱「封橋」(見明朝盧熊所編纂《蘇州府誌》),後人才將封橋改為「楓橋」,准此,則「楓橋夜泊」中所指的「楓樹」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