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劉錫堂,一個用「佛心」創作的藝術家,從早期日本人物面具雕刻,歷經中國人物、古代建築、奇木、奇石、陶藝、竹藝等領域浸淫。
直至今日,已經是虔誠佛教徒的他,發願打造一艘渡河舟,方式是透過多元媒材的佛像創作與人們對話,進而廣邀眾生共乘此般若舟,航向生命光明的彼端。
從小拿刀木 作品意義深
「會從事雕刻工作,是自小耳濡目染的影響。」劉錫堂說,由於祖父、父親都是廟宇建築師傅,他小時候很自然地接觸雕刻刀與木頭,十七歲正式拜師學藝,專攻日本人面雕刻,而後更以黃山、九寨溝、阿里山等名山勝景為主題,創作各式大型雕刻藝品,曾獲雲林縣美術家聯展第二名、府城民間工藝政府獎、台灣區木雕藝術創作獎優選,作品先後在雲林縣立文化中心、雲林科技大學、總統府藝廊等地展出。
劉錫堂說,舉凡每件作品的誕生,都有其背景意義,像是「思索」一作,是以人物的各種形象來思惟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生起伏變化;「奉獻」、「瓜瓞綿綿」是以絲瓜強韌的生命力,隱喻代代父母奉獻的心力育兒的劬勞;「懷念」則表現出農村時代,人們同心協力、同甘共苦,為生活奮鬥的寫照。
一鑿一雕中 盼度有緣人
多方嘗試創作題材的劉錫堂,作品風格從接觸佛法後而產生重大的轉折,「從小與佛就有緣吧!」劉錫堂說,生長的背景環境即鄰近寺廟,因此信仰佛教如同擁有「回家」的歸屬感,也養成日後他在創作前禪坐、持咒、念「阿彌佛陀」聖號的習慣,以達到內心思緒的寧靜。
佛法云:「盡虛空遍法界」。劉錫堂說,身為一位佛教藝術者,就是將創作當作一種修行方式,他終日思考如何以三十二法相、八十種隨形好如來菩薩妙相,呈現在各式作品並流通廣布,以度化芸芸眾生,讓台灣成為蓬萊仙島,甚或全球各地皆成人間佛國。
於是,劉錫堂憑藉著數十年養成的雕刻深厚底蘊,戮力投入諸多佛像的創作;此時,手握雕刻刀的他,面對的不再是冰冷的木材或石頭,而是浩瀚智慧的佛法,而手中的一鑿一雕,宛若為眾生打造一艘渡河舟,「期盼我的佛像創作發揮渡舟的功能,透過作品與人們產生交流與對話,引度廣大的末法眾生。」
創作時間長 只求達圓滿
甫於日前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圓滿展出「一石一木一如來—劉錫堂宗教藝術創作展」,劉錫堂表示,一路創作以來,他體悟「一石一木一世界,妙雕妙塑妙如來」的道理,而這次展出的特色是將石頭結合水晶、木化玉等自然界中的珍貴媒材來創作,目的是希望將一切回歸大地,學習地藏菩薩慈悲孝道的精神,以大地來利益眾生。
「沒有信仰作為後盾是打造不出攝受人心的創作。」劉錫堂說,因此他長年以來以戒為師,堅持以「誠敬思惟,微觀創作」的態度,傾心研發佛像雕作,期能達成「依教奉行,廣結善緣」的境界。
愈是深入佛法,劉錫堂說,他愈有感無論是學習佛法,或是創作佛教藝術,都要師法《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般的精神,為追求智慧真理而抱持好學不倦的精神,「我沒有別人的天資聰穎,所以我加倍努力用心,比他人花更長的時間創作,只為要求達到『兩百分』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