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家園共修會十月二十三日主題講座「護生畫集」,由佛光會美術館總館長暨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主持,與談人包括現代雕塑家葉先鳴、傳統藝術彩繪家陳啟明,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主任覺了法師,除分享佛陀紀念館護生圖的特色、創作過程外,同場秀出五幀豐子愷及豐一吟的〈護生畫〉真跡。
佛陀紀念館南北兩側迴廊外牆的護生圖,是水泥製作的彩色浮雕,全由葉先鳴和陳啟明二人合力,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特殊技巧,據豐子愷《護生畫集》中的圖畫,進行再創作而成。如常法師表示,製作佛館的「護生圖」時,要將黑白、平面的原作,化為彩色的立體浮雕。此外,佛館的牆壁建於斜坡上,須要「以圓破方」:把原有呈方形的圖畫,改以圓形呈現,而原畫中的提字位置也因此被改動,以配合圓形浮雕的整體構圖。
台南出生、從事雕塑工作二十五年的葉先鳴,進住佛光山一年多以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後完成百多幅浮雕,除了「護生圖」和「禪話禪畫」的浮雕外,禮敬大廳前的獅和象也是他的作品。他指出,水泥塑的工法,困難度極高,為配合外在環境,必須站在鷹架上,直接於壁面處理出雕刻效果,由於水泥易乾的特性,創作要在極短的時間完成,尤其臉部表情、手勢拿捏,更是考驗創作者的功力。
他亦分享,製作護生圖浮雕時,內心有很深的體悟,並引述《金剛經》說:「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當雕塑每一件作品時,他都是以恭敬、虔誠的心去面對,「這些作品會度很多眾生,其實是度我自己的無明」。
當浮雕完成後,還需陳啟明彩繪上色,才能將東方黑白水墨寫意畫風,改變至配合佛館整體風格、自然且具層次的色彩。
從事傳統彩繪三十二年的陳明啟表示,這次難得的殊勝因緣,千載難逢的參與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覺得十分榮幸。
他指出,考慮護生圖用色時,還須與佛館配合,而且也不可以只顧自己的角度,同時要考慮大眾的看法,希望能夠達到雅俗共賞,讓看畫的人看得懂、看得歡喜。
覺了法師則跟與會者分享有關護生的詩,包括白居易等的護生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說明眾生平等,母親的盼望,人與動物都是一樣的情懷。
如常法師結語時表示,護生前先學會護心,放下自己的物欲,給人方便,給人善因緣,助成別人的好事,能做到這些才稱得上放生、護生、尊重生命。佛陀紀念館的護生浮雕,是一部最可貴的生命教育教材,值得大家百般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