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爾喫他,將來他喫爾,
循環作主人,同是親與子。

──參用 宋 黃庭堅詩句
這幅圖畫的是一位穿著和服和木屐的日本人,牽著一個小孩,正要走進一家飯館。飯館門口掛的布簾子上,寫著「親子丼」這道菜餚名稱。想必這對父女是要到這家飯館品嘗「親子丼」的料理。
弘一大師在題詩中加了註解,寫道:「日本風俗有一雞肉和卵置於飯上之餐,名親子丼。親,謂父母;子,謂兒女。丼餐,彼邦俗解謂是陶製大(碗)也。雞為親,卵為子,以此二物共置(碗)中,故曰親子丼。」
此圖畫及詩文述說的是佛教緣起和三世因果的關係,提醒人們今世在享用眾生肉時,來世可能遭到的因果報應。今天你吃了一隻雞,這隻雞前世為人類,由於因果業報而投生於畜生道,淪為你口中的美味大餐;來世他在畜生道的業報受盡,投生為人,此時換你由業果牽引而投生為雞,冥冥中因果將你們拉在一起,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這下變成你淪為他的烤雞大餐,或是由他帶著孩子去飯館享用「親子丼」。如此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或者,萬一你吃得津津有味的雞肉大餐,餐盤上那隻雞正好是去世的家人,如父親、母親、祖父母等投胎而來的,他們的命運和形體都改變了,你完全認不出來,也不懂這因果間的關聯,而將其當成美味佳餚吃下肚去。若真如此,將情何以堪!。
由於無明,眾生落入生死流轉,也難怪弘一大師會感嘆:「今日爾喫他,將來他喫爾,循環作主人,同是親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