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無疑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對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意義都十分重大。辛亥革命也是一場紀年革命,它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式紀年方法。
中國歷史上,紀年方式五花八門,綜合來看,大致有以下幾種:
其一,歲星紀年。這是一種古老的以歲星所在位置來紀年的紀年法。歲星即木星,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太歲。古人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歲星之名即由此而來。《左傳》、《國語》中所載「歲在星紀」、「歲在析木」等大量紀錄,就是用的歲星紀年法。
其二,帝王紀年。這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號來紀年的。漢武帝創立了年號,這之前一般都以君主在位的第一年稱元年,這個也是歷史記述系統的標準。終君主一生,一般只有一個元年。漢武帝建元後,以年號紀年成了主流,如〈琵琶行〉「元和十年」、〈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梅花嶺記〉「順治二年」,都是用的這種紀年法。明清兩代帝王大多只採用一個年號,這兩種紀年戲劇性地重合了。
其三,干支紀年。干支紀年法是一個古老的紀年方法,中國古人以十天干、十二地支搭配,以六十年為一輪迴,用以紀年。古人講究生辰八字,就是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以干支表示,合起來就是八個字。
近代史上,以干支紀年命名歷史事件很多,像辛酉政變、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等。辛亥革命也是干支紀年,因一九一一年是農曆辛亥年而得名。帝王紀年和干支紀年各有不足,古人又發明了混合紀年法,如〈蘭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其四,黃帝紀元。顧名思義,這是以中華始祖黃帝為標尺紀年,清末變法派、革命派都曾使用這種紀年。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採用黃帝紀元,各省政府也跟著使用。民國建立後,黃帝紀元被認為是基於帝王的紀年法,與民主精神不相稱,又被廢止。與黃帝紀元相類的還有孔子紀元(孔子紀元二四六二年,是西元一九一一年、黃帝紀元四六○九年)。黃帝紀元比孔子紀元早二一四七年,比西元早二六九八年。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採用西元紀年。從此五花八門的中國式紀年方法逐漸淡出歷史舞台。辛亥革命這個以古老干支紀年法命名的革命,也終於革了中國式紀年的命,從此中國與世界接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