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制度讓帝王和士大夫們樂此不疲,這種遊戲就叫「禪讓」。
史載,禪讓制的「專利權」屬於「堯」這位上古帝王。傳說,堯年老時,主動把君權讓給了賢明的「舜」。而當舜年老時,又依樣畫葫蘆,把君位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據說,禹也很想這樣做,他選好了兩個接班人,一個叫「皋陶」,一個叫「伯益」,可最後即位的卻是禹的兒子「啟」,啟建立了夏朝,從而開啟了帝王家天下的歷史。
當然,有歷史學家考證,這種美好的禪讓制可能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真相並非那麼簡單。這種說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但像孟子、荀子、韓非子這樣的哲學大家也對此持否定態度。很可能堯舜禹禪讓的背後有血腥和陰謀存在,但我們已無從知曉了。
歷史就這樣到了漢朝,突然這種偉大的「政治理想」成了香餑餑。
先是王莽創造性地復活了這種體制,西元八年,王莽接受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可新朝不「新」,也不「常安」,在王莽改制和人民起義的暴風驟雨下,王莽和他的新朝一起進了墳墓。東漢建立了,可王莽的思想精髓並沒死,它在曹操的兒子曹丕身上復活了。
西元二二○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曹魏,即魏文帝。大概曹丕抄襲上古和王莽的「禪讓制」還有些不好意思,對前朝的漢獻帝以及皇族沒開殺戒,還信誓旦旦地表示:「天下之珍,吾與山陽(漢獻帝遜位後受封山陽公)共之。」
後世的禪讓人就沒這麼好運氣了。
南朝宋代晉時,宋武帝劉裕開始磨刀霍霍,從此禪讓人的噩夢開始了。南朝宋齊梁陳,一個個雖說文治武功不怎麼樣,可這導演「禪讓」劇卻個個才華出眾,爭相屠戮前朝皇族的演技一個強過一個;北朝也這樣,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也抄襲漢人的「文化成果」。
這場歷時千載的「禪讓」繼續從隋唐五代一直到北宋,其間大多是皇位禪讓,政權平穩過渡;元世祖建立元朝,接著明清更替,由於是異族間政權交接,這種溫情脈脈的「禪讓」劇就此壽終正寢。
其實還有另一種禪讓,主要是父子、母子間禪讓。如唐高祖讓位給唐太宗,唐睿宗先讓母親武則天,後讓兒子唐玄宗,唐玄宗讓唐肅宗,乾隆帝讓嘉慶帝等等。由於有親情聯繫,這樣的禪讓並不那麼血腥,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禪讓制真是一個歷史怪胎,雖然大家都知其假,但客觀上它畢竟保證了政權間的平穩交接。看來王莽、曹丕之流的政治智慧還真是不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