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銀行上周公布台灣國際收支狀況,上半年國際收支順差二十七億二千萬美元,較去年同期銳減一百六十二餘億美元,金融帳呈淨流出,是造成國際收支順差縮水主要因素;往後除非外資有大筆流入,否則國際收支維持小幅度順差的情況將成常態。
根據央行統計,今年第一季國際收支順差二十二億四千四百萬美元,第二季大幅縮水到四億八千萬美元;上半年國際收支順差二十七億二千四百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一百八十九餘億美元,銳減一百六十二餘億美元。
上半年金融帳淨流出一百零二億五千二百萬美元,觀察其中細項,台灣居民到海外證券投資金額高達二百二十四億五千六百萬美元,外人來台投資金額只有八十四億八千六百萬美元,相差約二點六倍。
短期投資有外流大於流入現象,長期投資也如此。根據央行統計,我國金融帳項目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三十五餘億美元,比起外人來台直接投資二十五餘億美元多,且上半年直接投資呈現淨流出十億美元,過去幾年也都呈淨流出。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對「直接投資」的定義,是為取得長期利益、直接參與經營的投資。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浩民指出,台灣利率低,股市表現不好,加上銀行有很多衍生性金融商品例如連結債等,所以資金才會一直往外跑。
對未來國際收支將維持小幅度順差,央行樂觀看待。央行表示,台灣外匯存底充裕,並不需要巨額國際收支順差,原則上,像第二季國際收支綜合餘額順差僅四億八千萬美元,對國內金融市場及新台幣匯率都具平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