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關心身體健康,很多人照三餐量血壓、測血糖,只要看到指數高低起伏,馬上懂得趕快改變生活作息和飲食,不過一談到骨頭的健康,大部分的人在拿到骨密度檢查報告之後,依舊有看沒有懂,搞不清楚什麼是T值和Z值,更分不清楚自己到底骨質疏鬆了沒?
目前臨床檢查骨質密度,最常使用的是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利用人體的重量除以面積,算出骨質密度,推估骨質疏鬆症和骨折風險,一般只檢查脊椎和髖骨,相對簡單,釋放出的輻射也較X光少十倍,比自然輻射標準還要低。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任劉建麟表示,這種檢測方式,最終會得出兩個數字,一個是與同齡人的平均骨密度比較的Z值,一個是與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密度比較的T值,老人家只要學會看懂一個T值就夠了。
T值只要低於-2.5以下,就代表骨質疏鬆,骨折風險高;T值若在-1與-2.5之間,代表骨質流失,雖不到骨質疏鬆,但骨量已不足,應該適時補充鈣質;T值高於-1則為健康範圍內。
劉建麟強調,骨質流失是正常現象,只要超過三十歲,骨質就會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速度流失,尤其婦女停經後的頭十年,流失速度還可能加速三倍,因此定期檢測骨密度,絕對是有必要。
多久該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測,骨科醫師一般建議,每個人一生至少兩次,第一次可趁三十歲左右,建立日後的比較基礎,之後每隔五至十年再做一次,若發現前後骨質有明顯流失,就要提早預防,進入五十歲之後,每二到三年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