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政策在媒體上引發許多的討論,包括政策的內容或是實施的方式等等。政府政策的訂定都有其美意,然而這些美意是否能實現,決定於多個因素,尤其是實際上去執行或稱為實施的因素。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育政策資深的克翰教授(David Cohen)曾在一篇文章談到:以往政策實施的研究,大都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政策模糊不清、領導者不力,或是基層人員不願改變,近些年來,研究者改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而有了不同的發現。
克翰教授實際進入一所小學,去觀察一位二年級歐老師實施新數學課程改革的情形。歐老師是同事心目中的好老師,她為了認識這項新課程,花了許多時間研讀新教材,並在課堂上配合新教材進行新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成績隨之進步,因此歐老師自認為是成功的實施改革人員。
克翰教授在進入歐老師的教室觀察過一段時間之後,卻有不同的看法。新數學的改革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包括推理及問題的解決等等,而歐老師的教學仍以教師為中心,她認為數學只有答案的對錯,學生的理解並不重要,甚至自認為做得很好,沒有改進的必要;克翰教授則認為,歐老師沒有弄清楚政策的精髓,她才在起步階段,距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兩個人的看法中,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要問:「什麼是評量教師進步的適當量尺?什麼是老師心中評量自己的量尺?這些量尺是客觀的嗎?經得起檢驗嗎?」
這個案例讓我想到以前服務學校中的一位同事。當學校在辦優良教師推薦時,他向其他同事抱怨說:「我自認為是優秀的老師,為什麼沒在推薦名單上?」我們幾位同事聽到這件事時,不禁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麼。我們早就從學生那裡得知他的教學方式,他上課從不備課,主題由學生找,上課都是讓學生報告,學生們經常抱怨上他的課沒有任何收穫。在這個例子中,他評量自己的量尺又是什麼呢?
克翰教授在結論中語重心長的說,任何改革政策如果沒有培養實施人員(例如歐老師)正確評量自己進步與否的能力,換句話說,實施人員如果沒有較客觀或是經得起檢驗的「自知之明」,則改革的效果是有限的。
要發展較客觀的量尺,需要社會性的資源。政策決定者要提供實施人員和不同觀點的人對話或是討論的機會,讓彼此知道不同觀點的存在,也要讓參與者開放心胸,接納不同的觀點。當然這是個艱難的任務,需要較多的時間、經費與人力資源,對所有參與的人都是一種挑戰。
想想看,什麼是你評量自己的量尺呢?
(本專欄隔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