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雲水日月」有兩層意義,一是書名《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二是形容我這半年來巡迴各地推廣介紹這本書的生活狀態,日夜兼程,雲水行腳。
台灣方面,包括佛光山在內,北中南總共說了十場;海外方面,星馬紐澳也說了十場,都有很不錯的回響。粗略估計,我接觸了大約三千五百位聽眾,在兩千多套書上簽了名,由於行程安排得很緊湊,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簽一百多套,連續幾天下來手臂真有點吃不消,但是我仍咬著牙挺過來,還幽默的自我解嘲:人家國際大導演李安拍了一部勇奪「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斷背山」,我也可以來主演一部「斷臂山」。
這樣雲水日月的生活固然有體力、精力、耐力上的極大考驗,但是我並不覺辛苦,因為既可以到各地廣結善緣,也是難遭難遇的學習機會。我學到了──
一、主動出擊、走出去非常重要:
這一段時間以來,我到每個地方去介紹我所認識的佛光山與星雲大師;分享我自己從一個完全的佛教門外漢(只是奉公司指派來寫書),到皈依為三寶弟子,從而得到佛法浸潤,得到無上歡喜的心路歷程;也針對「雲水日月」來做導讀,希望提起讀者的興趣,增加閱讀的效率。
聽眾的反應如何呢?
從這樣的變化就可以明顯看出來:雖然各地都已經告知演講完了之後有作者親筆簽名,但是僅有少數人主動帶書過來,甚至在進場前義工師兄師姐提醒大家可以先請購書,演講過後方便前作者簽名,多數人只是點點頭,逕自入場坐下。但是等我講完,大約有一半的聽眾立刻抬過頭來請購,包括三套、五套,十套的多有。排隊簽名的隊伍拉開長龍,耐心等待。輪到自己的時候異常興奮,都說聽得非常感動,表示回去之後要與親人朋友分享。
有了他們的鼓勵,我講得更賣力,更起勁,更發自肺腑。
這讓我深刻學習到,在一個「行銷」掛帥的時代,縱使佛法再偉大再浩瀚,也不能自命「姜太公」,坐等人家上門,而是要走出去宣講,不厭其煩的講,誠心誠意的講,套一句現代用語,佛法送上門,弘法也應該「宅急便」。
二、人際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重要:
每一場演講我都非常注意整體氣氛與聽眾的情緒,隨時調整演講內容及表達方式。我發現一開始氣氛都比較冷,聽眾的表情比較淡漠,肢體也比較僵硬,但是透過雙向的交流,包括一些溫馨小故事,最近大家關心的社會現象等,台上台下逐漸打成一片,有笑容有掌聲,可以感覺得出什麼叫「法喜充滿」。
演講結束,往往身邊都會聚攏一群人,聊聊談談,初識者也立刻成為了老朋友。尤其是在八月十四、十五日的佛光山上,全世界佛光人大集合,參加供僧法會及為星雲大師祝壽,許多聽過我演講的人,都跑過來打招呼,十分親熱。更加讓我感到即使科技如此發達,各種通訊工具非常便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仍難以取代。有人曾經問過,佛光人的大小活動那麼多,為什麼大眾能夠樂此不疲,千里迢迢趕來參加,我想就是被這種心靈的溫暖所吸引召喚的吧!
有了這番體會人,未來,我願盡綿薄之力,樂作「雲水日月」說書人,繼續雲水日月的生涯,歡迎各地多多利用,因為星雲大師說過「被人利用纔是有用之人」。
親愛的讀者,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在世界的某一處相見。
(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