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紀念館特別報導 宗教篇 宗教建築 人類心靈明燈

郭書宏 |2011.10.21
1339觀看次
字級

不論時代如何演進,信仰始終是人們心靈所託與依歸處,人們藉由神聖莊嚴的宗教建築,與神佛溝通對話,從古至今,從未改變。建築大師漢寶德認為,現代宗教建築要運用技術與美感,表達宗教精神,帶給人們感動,當他了解佛陀紀念館打造理念後,稱讚「了不起」,而其他宗教領袖參訪過佛館後,亦期待它能接引廣大民眾,創造生命的意義。

「佛陀紀念館是了不起的宗教建築!」曾任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的漢寶德,在看到《佛陀紀念館導覽》書中的照片與介紹後,讚歎佛館的格局與規模之大,是國內甚或世界難得一見的宗教建築。

透過宗教建築 反映哲學思維

談及宗教建築的發展,漢寶德表示,無論時代如何演進,宗教始終與人類歷史有緊密關聯,透過教堂和廟宇等宗教建築,直接呈現了人類因信仰而塑造出的空間文化,反映出宗教的哲學思維,人們在此也找到心靈寄託與依歸之處,而所謂佛菩薩、上帝或是安拉的話語,無聲地經由建築空間傳遞至信徒心中。

漢寶德指出,在人類社會中,建造宗教建築的歷史由來已久,像是古希臘的雅典已建有女神廟等神殿,這些建築直接呈現了人因信仰而塑造出的空間,代表人類傾全力建造一種足以與上天溝通的永恆形式。

「不同於中國人文主義興盛,宗教文化相形薄弱,西方文化因信仰而發展出璀璨的宗教文明。」漢寶德說,十九世紀以前,宗教在西方世界具主導性力量,信仰幾乎是文化的核心,像是十三世紀的歐洲百姓多窮困不堪,但當時傾各國之力建造的哥德式教堂卻是富麗堂皇,顯示信仰扮演的重要地位,而這樣的影響一直延續至黑暗時代。

東方宮殿風格 弘揚崇高佛教

基督宗教的建築在文藝復興時期展生了轉化。漢寶德表示,文藝復興後的人們出現人文、科學性的思考,對信仰完全投入的程度降低,但此時宗教卻與權力相結合,成為權貴展現財力與物力的象徵,他們聘請建築家打造「藝術化」教堂,其結構的裝飾、欣賞意義大多於工程意義,卻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產。

「基本教義的不同,反應在具象的建築上,即造成不同的形式。」漢寶德表示,自從基督新教出現後,與伊斯蘭教、錫克教、猶太教相同,主張不崇拜偶像,而是以經書為依歸,因此發展出強調聚會功能的「會堂」式建築,風格簡約樸實。

「反觀在中國人文文化中,宮殿、殿堂是尊貴的象徵,因此寺廟後來就演化出『大雄寶殿』等形式。」漢寶德表示,佛寺常見的各式殿堂,即是中國人文中以「宮殿」來弘揚並彰顯佛教的崇高,而佛菩薩的位置也安奉於尊貴之位,像是佛光山即是標準的東傳佛教建築,和中國文化相融合,其佛寺建築基本等同於宮殿,與古代的家庭、一般住宅沒有太大分別。

佛館規模宏大 將成矚目焦點

「但,宗教建築仍是有其共通性的。」漢寶德表示,無論哪一種宗教派別,總是在其建築中,表現肅穆莊嚴的感覺,這種感覺或許因信仰思考不同而發展成迥異的建築形式,但卻也讓信徒更加貼近其信仰的主題。再者,各宗教建築在其內部空間上有其心靈震撼力,有的採龐大空間呈現,甚或是黑暗空間,其用意都在於促使心靈信仰與空間的連結。

身為台灣代表性的建築大師,漢寶德心中可有「理想型」的現代宗教建築?他強調,當代宗教建築的「信仰象徵性」是不可缺少的,否則與其他建築無異,且要運用現代技術與美感,打造新式的宗教建築,能帶給人們感動,提供他們與相信力量溝通的場域,「足以表達現代人的宗教精神,才堪稱現代宗教建築!」

對於年底即將於高雄大樹區落成的佛陀紀念館,漢寶德在初步了解建館構想與建築特色後,直讚歎佛館是「了不得」的大規模宗教建築群,尤其是融合傳統印度與中國的「塔」造型,創造出特殊的建築風格,另有四十八個藏有珍寶的地宮,相信未來會成為台灣佛教界,甚或世界宗教界矚目的焦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