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植物學】植物特性與文學內容——植物與借喻2

潘富俊 |2011.10.21
1512觀看次
字級

上周介紹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詩詞、辭賦、章回小說中常見的六種借喻植物,本周繼續介紹八種植物:

一、藜藿

「藜」俗名灰藿菜,生不擇地,隨處可見,自古即採食供菜蔬,經常煮成羹。「藿」是指豆葉,泛指一切豆類的葉子,如赤小豆等,非專指某一種植物。

古代衣食不足的貧苦大眾常採集野菜充饑,而藜和豆葉是到處都可見的野生或栽培植物,後人遂以藜藿代表粗茶淡飯,如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藜藿不充腸,布褐不蔽形。」

二、苜蓿

漢武帝從大宛取得汗血寶馬,同時引進飼料草苜蓿。苜蓿除供餵食牛馬之外,嫩芽幼葉也能供作菜蔬,也大量當綠肥植物。因此栽植普遍,作為菜蔬不足時的應急食物。詩文中多用於表示粗食淡菜,如宋.劉克莊〈次韻實之〉:「向來歲月半投閒,莫嘆朝朝苜蓿盤。」

三、芝蘭

「芝」指靈芝,「蘭」原指澤蘭,宋代後亦指蘭花。

靈芝自古被視為珍罕之仙草或瑞草,漢代以來就受重視。每有靈芝出現,必「設宴慶賀,或寫詩賦,或上表歌功頌德」;澤蘭和蘭花均為香草類,古代用以比喻君子或有才能者。因此詩人以芝、蘭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唐.陳彥博〈恩賜魏文貞公諸孫舊第以導直臣〉:「雨露新恩日,芝蘭故里春。」

四、參苓、參朮

「參」是人參,「苓」指茯苓,「朮」指白朮或蒼朮,都是常用的中藥材。《神農本草經》將人參列為上品,「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久服輕身延年」;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具有「養心安神、健脾除濕、利尿消腫」等功效,也是珍貴滋補佳品;白朮、蒼朮可「除濕解鬱,發汗驅邪,補中焦,強脾胃」,也是高級藥材。詩文中常用「參苓」或「參朮」代表醫藥,清.張穆〈送漁莊三兄歸里並寄呈家兄述懷〉詩句:「君歸善自保,努力視朮參。」

五、椿萱

「椿」是香椿,「萱」即萱草。

香椿屬於落葉大喬木,枝幹挺直,可長成「棟梁之材」,自古就享有與松柏同等的地位。《莊子.逍遙遊》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說明香椿為長壽之木,因此古人以「椿」喻父;萱草為多年生草本,有「忘憂」含意,花「蕙潔蘭芳,華而不豔,雅而不質」,古代常栽種在北堂庭園中觀賞,由於北堂為母親住處,故以「萱」喻母。成語「椿庭萱堂」表示父母、「椿萱並茂」喻雙親健在。

六、蓼莪

蓼莪典出《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等二篇,意為「父母生我,望我成材,但我卻不成器,辜負父母的期望」,表現對父母的悲悼與懷恩。據《晉書.王裒傳》載,王裒之父死於非命,悲痛之下避官隱居,開班授徒。每講授〈小雅.蓼莪〉篇必悲從中來,痛哭失聲,後世就以「蓼莪」表示思念父母,即成語「蓼莪之思」的意思。

七、紫荊

紫荊在三、四月開花,呈紫紅色,極為豔麗,是中國庭園常見觀賞樹木。

南朝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記載:有田氏兄弟三人,共議分家,決定將庭院的紫荊一分為三,不料紫荊立即枯死。三兄弟見狀有感「樹本同株,聞將分析,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遂決定不分家,紫荊隨即又恢復生機。這是「田家紫荊」的典故,後世用以比喻兄弟和睦相處,以「紫荊」代表兄弟情,如明.吳大經〈玉樓春〉:「田家兄弟知何處,留得紫荊花一樹。」

八、棣萼、棣華

《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詩中的「常棣」即薔薇科的唐棣,又名枎栘。《詩經》以唐棣的花瓣、花萼相依,比喻兄弟間的親密關係。後世因以棣萼、棣華來描寫兄弟和睦,如唐詩人岑參以〈送薛彥偉擢第東歸〉詩:「一枝誰不折,棣萼獨相輝」,讚美薛氏兄弟相繼及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