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烏來訊】由於鑼的聲音可以傳很遠,古代銅鑼通常用來作為大官出巡時的開路鑼,現代則多是用在慶典陣頭。因為喜歡銅鑼聲而投入手工銅鑼製作的銅鑼藝術家吳宗霖,是台灣僅存少數仍使用手工製作銅鑼的大師,因此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日前將他列為新北市「傳統藝術」文化資產,成為新北市第十二位列管保護的傳統藝術家。
「聽銅鑼聲響,讓人整個心情都開朗起來。」今年五十三歲的吳宗霖,曾從事電子業、油漆工,因為喜歡大鑼的聲音,二十三歲跟隨岳父學習銅鑼製作,走向傳統銅鑼工藝創作之路。儘管近年因大陸銅鑼進口及廟會形式改變,銅鑼市場需求明顯降低,吳宗霖仍堅持傳統銅鑼工藝,他笑說「人生可以溫飽,做自己夢想中的事,就是最幸福的。」
深山工作室 與大自然共鳴
無泰雅族血統的吳宗霖,從小生活在烏來這個泰雅族的傳統聚居地,與泰雅族鄉親為伴,他的工作室設在烏來深山裡,拾階而上,只見長長的水泥欄杆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銅鑼,在院子裡、涼亭裡和屋子裡,全是銅鑼。涼亭裡的風鑼輕輕敲下,就傳出風聲、雨聲、潮水聲,由遠而近。稍傾,銅鑼如大海洶涌澎湃,又如高山流水餘音繚繞。參觀他的工作室,有如走進奇幻的鑼世界。
從事手工製鑼工作三十年,吳宗霖製作的銅鑼數量已超過六千多面,最大銅鑼為一百六十七公分,最小的只有拳頭般大。
他還模仿「編鐘」,自製一套二十八只銅鑼的「編鑼」,有正音和伴音,時而氣勢激越,時而幽揚動聽。閉上眼,聽鑼聲,竟如此渾厚美妙,有一種與山林共鳴、與百鳥合唱、與大自然合奏的感覺,令人為之陶醉。
吳宗霖花了十五年不斷的鑽研,還融合調音的技術,完成一套國際標準音的音階鑼,讓不同的鑼可以敲出不同的聲響、音階,甚至可以用鑼敲出樂曲。「曾有位鋼琴調音師跟我說『要做國際標準音』,這樣才有辦法跟其他樂器搭配,所以我拿著他留下的音叉試音才發現,我的技術是可以做這個音階鑼,只是以前沒有發現。」客居烏來馥蘭朵的遊客常常會聽到對岸傳來陣陣鑼聲,饒富禪意,有如和天籟對話。
有子傳衣缽 延續銅鑼文化
除了製作大銅鑼,吳宗霖近幾年把鑼與家飾品結合,做出一些有吉祥意象的裝飾品,並融合烏來少數民族文化的銅鑼風鈴、小銅鑼裝飾品、銅製大型擺設藝術品等,將銅鑼變成擺飾,「大圓滿」和「祖先的智慧」就是富有特色的藝術紀念品。
曾有台灣文化界人士評價「銅鑼達人」吳宗霖:「用自然的素材打造出外形質樸美觀,音色渾厚共鳴的藝術珍品,用敏銳細膩的音感創造出獨特的定音傳音的銅鑼文化。每件作品都是與銅對話、融合對生活的體悟。欣賞其作品,可以從中感受到銅鑼靈魂,也深深感受到他生命的歷史深度。」
中國鑼鼓樂,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雄壯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的東方神韻聞名於世。儘管銅鑼工藝精堪,難度很大,費時費力且獲利不多,但吳宗霖深愛銅鑼,「銅鑼就是自己一輩子的修行」,每天沉浸在製鑼、敲打銅器的世界裡,現在,他也把製鑼的技術教給了兒子,希望能把銅鑼這項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