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最近都在討論蘋果的故事。他們認為世界歷史上有三個蘋果。第一個是基督教聖經創世紀裡夏娃的蘋果,第二個是牛頓發現地心吸力的蘋果,第三個是賈伯斯(Steve Jobs)發明眾多電子產品的蘋果。
賈伯斯的第三個蘋果,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展現了充滿創意的突破,超越了其他競爭者,躍上了科技、藝術和生活結合的高峰,讓世人讚歎不已,也為他的英年逝世而感到惋惜。
而在這一個蘋果之後,人類是否可以複製它的獨特創意,還是會讓這一切都成為絕響。更深層的問題是:是否只有美國才可以栽培、孕育賈伯斯這樣的人才,而台灣和全球華人的社會注定不可能複製這樣的風雲人物?
這都要深入了解這一隻蘋果的滋味,細細地咀嚼它,才可以發現它的深層味道。
賈伯斯的成功,其實源於不少的挫折與失敗。他的生平就是從一頁的遺憾開始。他是一名私生子,他的父親是敘利亞留美學生,和他的美國女朋友生下了賈伯斯,但卻不容於女方的家庭,而只能將他送給人領養。但恰恰是在這樣的顛簸與折騰中,賈伯斯從小培養了一種專注的能力,對他所心愛的事物,都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決心和毅力,非達到目的不罷休。
即使他的求學生涯,也不順利。他的大學才念了一年左右,就因為養父母太窮而輟學了,但他卻發展了從小對電器的興趣,也在校園旁聽有關書法與美術的課程,後來都成為他發展蘋果電腦的美學基礎。
他在蘋果的經營,也曾出現挫折。他在一九八○年代就因為公司高層的意見不合,被踢出了董事會,被逼離開了他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企業。這對他來說是一大打擊,卻讓他潛心研究電腦與人的關係,為後來的再起而奠下了基礎。
也就是說,他將挫折轉化成為動力,將自己提升至更高的層次,超越了自怨自艾。他將逆境變成了順境,不斷創造輝煌。即使在二○○四年被診斷患了癌症,說他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他仍然不懈的奮鬥,和病魔搏鬥,並且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寫下了人生最燦爛的篇章。
他生命中讓人難忘的,是他將夢想化為現實的能力。他從一些似乎是空想的美夢開始,落實為人人可用的產品。他在六大的領域都有突破的發明,包括了個人電腦、動畫電影、音樂、手機、平板電腦和數位印刷。因為他具有跨學科的能力,不局限於一個領域,而是穿透一些過去彼此不相往來的知識和工藝,薈萃為精緻的產品,帶來了一個時代的革命。
而關鍵在於賈伯斯綜合了微觀與宏觀,他對細節的重視,近於苛求,但他又不忘看到更大的圖畫,見樹又見林,使他的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
這都是這隻第三個蘋果的滋味,也是一種特殊創造的滋味。台灣和全球華人社會,怎樣品嚐它,延續它的滋味,吸取它的養分,才可以發現第四隻蘋果,才可以發現更好的創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