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經營 宗教是源泉

觀昶 |2011.10.11
1797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昶綜合外電報導】根據美國研究調查發現,對於絕大多數企業家而言,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企業的生存理念和生存基礎。調查也發現,宗教信仰有助於企業家建立信任感,並促進市場經濟活動正常化。為數不少的企業家有宗教信仰或對宗教文化感興趣,以之修身或經營企業,成績斐然。

美國德州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日前發表「國家信仰與企業家行為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企業家每天禱告或默想,因此得到很大的助益。其中,在加拿大多倫多經營顧問公司的溫蒂‧伍德斯(Wendy Woods)經常與客戶分享默想禱告的收穫,「默想幫助我遠離恐懼,帶來內心的平安並激發創意。」

丹麥哥本哈根商業學院教授班德森(Morten Bennedsen)在《世界民營與家族企業治理》一書中,公布了對丹麥三千家民營企業的調查研究發現,有虔誠宗教信仰的企業家具有較強的動機經營企業,並為後代謀福利;在選擇家族內部成員作為繼承人的企業家中,有強烈宗教信仰者是宗教信仰較弱者的兩倍;超過三分之一宗教傾向強烈的企業家,對於氣候變遷作出有效的因應措施。

英國聖安德魯大學教師伊恩‧布蘭德尼在《有信仰的資本:維多利亞時代的商業精神》一書中,介紹了十位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傑出企業家,他們都追求雙重目標:商業的成功和社會責任的履行。許多創建於近兩百年前的公司,至今仍然生機蓬勃,因為「宗教是他們生命中的力量源泉」。

宗教信仰對企業家的影響,在東方國家也同樣存在。日本著名企業家「經營四聖」之一稻盛和夫創立的「敬天愛人」經營哲學,即融合佛教文化的元素。不僅以佛教的思想指導生產經營和生活,甚至皈依佛門,成為虔敬的佛弟子。

豐田汽車公司也明確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為報恩感謝而生活」。這種感激、報恩的理念,讓企業員工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了服務奉獻的精神,領悟生產不僅為了滿足個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給予精神上的滿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