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賈伯斯過世,但他沒有大學文憑,卻留給世人改變生活的產品,創下世人公認難以超越的「賈伯斯障礙」。
觀察世界少數的創新奇才,如微軟的比爾蓋茲、臉書的馬克.祖克柏格等,都放棄大學學業,選擇走自己感興趣的路,創出一番事業,賈伯斯也只念了半年大學就休學,選擇聽他有興趣的課,書寫課的經驗就用在設計麥金塔電腦上。
反觀台灣,教育是以考試取才,公務員也是經過國考,也許能培養工作的人才,但卻培養不出奇才。
十二年國教希望以免試入學,培養學生多元興趣,讓他們能適性發展,因此廢除基測,但沒想到有會考,許多學校會採計會考成績,決定錄取比序,如此仍陷考試與排名領導的學習,學生希望能進入排名前面的大學,未來找到好工作。
這種觀念不改,學習主動權永遠回不到孩子身上,除非孩子不隨波逐流,否則就得淹沒在考試為主的教育環境中;主管者也知道問題出在那裡,但為了升學率,大家還是不肯改變教學習方式。
筆者小孩今年升國一,每天考三科試是家常便飯,校長說學科能力很重要,但許多老師卻選用坊間的測驗卷,每個單元都說要檢測學生是否學會,也因此每一科目、單元都要透過考試,達到所謂精熟目的,卻沒多花一些心思改變評量方式,早早扼殺了孩子的創意與學習意願。
最近孩子向我表示,資訊科目的考卷都不會寫,我看了上課內容及考卷,發現有許多電腦數字的換算,及專有名詞的記憶,會讓國一生背了許多零碎的電腦名詞,但打開電腦卻一竅不通,程式也寫不出來,這樣資訊科目考一百分有何用?
最近大學仍在拚排名,而世界頂尖奇才卻沒有大學文憑,這真的很諷刺。教育需要改變,更要破除排名與文憑迷思,否則我們永遠培養不出頂尖的創新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