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宋滌姬大樹報導】為有效推展「三好運動」,提供三好校園實踐學校與評審委員會相互溝通的機會,教育部及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八、九日在佛光山舉辦「三好校園共識營」,二十五所國中小及高中職學校、七十餘名貴賓與會。會中,亦禮請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與會者開示「三好」的意涵。
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輔以故事指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而且常持續到二、三十年後;他期望教師當從身、口、意去改變學生,教導他們「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行三好,並且從影響學生開始,逐步將「三好」理念帶入家庭、社會。
教育部主任祕書陳明印說,推行「三好」就是落實品德教育,三好校園最重視實踐與落實。如果三好運動能成功,就不會有校園霸凌的事件出現,學子就能安心求學,也能從學校推展到家庭、社區,讓社會和諧。
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主任委員楊朝祥,以兩人聽到法師開示「一碗飯」,卻有不同反應,最後各自得到不同成就的故事,說明行三好只在「一念之間」。期許各校相互交流經驗,形成可行模式,讓三好成為全民運動,建立祥和社會。
最早在校園推行「三好運動」的花蓮四維高中,由校長陳建琮分享推行三好的三十二項具體方針,範圍涵蓋家庭、學校及校外。以教師為例,「存好心」就是一份將學生教好的「慈悲心」,「做好事」就是心甘情願為學生付出。此外,從《人間福報》創刊開始,四維高中就規定全校教職員閱讀《人間福報》,將報紙所載內容融入教學,增進學生的人文素養。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唐曉敏認為,「三好運動」有利於大眾及世界,對教育更有重要意義,大陸也有三好「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但這些是「名詞」及「形容詞」,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做、說、存」都是「動詞」,重在實踐過程,值得大陸工作者引進及倡導。唐教授特別認同「存好心」,沒有「好心」,好話及好事就沒有意義。他和校長們討論過各校實行狀況,發現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特色,他建議應該各自創發不同模式,靈活運用三好理念,才能長久推展且具豐富生命力。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邀請獲選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校長及計畫主要負責推動人,至佛光山參加「三好校園共識營」,並禮請開山星雲大師(中)為與會者開示「三好」的意涵。與會貴賓有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左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唐曉敏(左二)、佛光大學校長暨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主任委員楊朝祥(右二)、教育部主祕暨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委員陳明印(右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