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高雄某家商一名男學生因不服女老師管教,辱罵又追打老師,被其他同學視為英雄;事後,男學生雖表示後悔、家長道歉,校方也說,男學生因國中時遭重大車禍,易有情緒不穩問題,領有重大傷病卡,現在還需每天服藥,但女老師身心受創,拒絕接受道歉,學校也將懲處。
固然「打人就是不對」,但換個角度看這件事,老師是否知道男學生有情緒障礙問題?如果不知道,學校的通報系統是否出了問題?如果知道,沒改變管教方式,或由專門的老師輔導,卻比照一般學生管教,讓學生情緒失控,那老師也要承擔部分責任。
近年來不斷有師生衝突新聞,不是老師因學生無法管教而失控,就是學生因老師管教過當而暴走,這類事件應比媒體報導的多,但大多數師生都能忍隱,於是關鍵問題被忽略了,為什麼會發生師生衝突?
據社會學家研究,當代社會由於生活壓力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有憂鬱傾向或精神方面問題。現今孩子因少子化與溺愛,不少人挫折容忍度不高,碰到挫折就習慣地以攻擊挫折源頭,消除焦慮,若老師還以過去的威權方式管教,難免會碰到有情緒障礙的學生,因情緒失控而做出不當的行為。
筆者以為,除了現今孩子挫折忍受度低,也不像過去的孩子服從權威管教,他們願意服從的老師,是能讓他們從心裡接受,不是權威管教的老師,媒體只報導打人事件,我無法得知這些孩子與老師的互動,是否早已出現問題,但從男學生會被其他同學視為英雄看來,學生暴走的原因呼之欲出。
打人是不對,特別是打老師,不過,學生是該懲罰,學校和老師也應檢討,不要以被害者自居,要化解師生間的誤解或怨恨,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