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教育部的「書包減重計畫」建議,小學生書包重量不超過體重的八分之一,而且不能使用拖拉式書包,有學校會在校門口抽檢,因而家長天天都得替孩子書包量體重,有家長抱怨,每天要替孩子量書包,比每天量體重還麻煩。
「書包減重計畫」真是一個無奈、可笑卻又帶點浪漫的政策。無奈的是,小學生的課業壓力並沒有隨九年國教而減輕,否則孩子為何書包的重量減不下來,還得勞教育部建議、學校抽檢?
可笑的是,如此建議並沒有考慮到個別差異,是以「平均人」的概念管理學生,誠如有家長說,一個三十一公斤的孩子與十六公斤的孩子,能背的書包重量就不同,如此齊頭式的計畫,竟然推行了四年,想來還真可笑。
浪漫之處在於,教育部認為,書包減重計畫可讓家長每天檢查孩子書包,透過檢查孩子的書包,可增加親子溝通與互動,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若是單純希望家長每天和孩子討論該帶什麼上學,我認為,「書包減重計畫」是美好而浪漫,但因未顧及家長實際狀況,且有無奈、可笑的前提,使浪漫變了調。
個人以為,書包減重計畫撇開重量,希望家長每天陪孩子討論書包要帶什麼東西,是合情合理且非常有創意的計畫,讓父母(或監護人)非得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討論,而會抱怨麻煩的家長,相信是忙於工作或有其他的不得已,然而,當產生「真麻煩」心理時,是否也該想想,為什麼自己會覺得每天和孩子討論,是一件麻煩的事?孩子的教育、親子關係的培養,難道不比事業或外務更重要嗎?
不過,要徹底解決小學生書包過重的問題,光靠建議、抽檢效果有限,必須從源頭解決,也就是學校教育與課後安親班、課輔班與才藝班之間要有連結。
我一直有個疑惑,國小放學後教室就空著,教育單位明知道如今父母雙薪居多,孩子下了課還是得托育,沒辦法回家,為何不能租給安親班、才藝班業者使用,學生不用離開學校,就能繼續課後課程?
相關單位甚至可負擔安親與課輔,讓有需要的學生報名參加,免去學生放學後還要移動,及攜帶安親班教材(可放在教室),從制度面解決書包過重的問題,而不是治標不治本的限制書包重量,使問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