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血腥鏡頭 還原史實 以古鑑今 從過去的苦樂悲喜 產生原讓與接納心 才能超越仇恨

小孩子上戰場的鏡頭,有必要嗎?如今的社會提倡和解共生,電影有如此多的殺戮鏡頭,難道不會讓人對原住民有壞印象?
國片《賽德克‧巴萊》上映後,陸續有人對大量血腥畫面提出質疑,我認為,除非在霧社事件中原住民沒殺人、小孩沒上戰場,否則《賽德克‧巴萊》就必須忠於歷史,雖然會讓觀眾不安,但正視這些殺戮,揭露隱藏在英雄史詩敘事下沒告訴大眾的事,還原歷史事件原貌,面對歷史的多元複雜,相信是導演魏德聖希望傳達給觀眾的訊息。
《賽德克‧巴萊》的殺戮場面會令部分觀眾震撼與不接受,原因在殺戮者是大家以為正義、英雄的一方,但魏導想告訴大家的是,正義與英雄所做的事,實際上和邪惡壞人並沒有差別(日本卡通也傳達這個訊息,正義機器人和邪惡機器人對打時,都毀掉了都市建築,並沒有因是正義的一方,就不會造成破壞),以揭露現實的殘酷的方式,引領大家反思歷史真相的殘酷,與多元複雜性,況且,下集情況就翻轉了,被屠殺的是上集殺戮的賽德克族人。
好的導演不能因當代主義的政治正確(在多元文化中,為了維護種族、性別、文化、年齡、階級等的平等,所應抱持的「正確」觀念),而回避歷史真實,縱然回避會讓電影更得到好評,而拍過商業片的魏導,不是不知道如何討好主流觀眾,但他拍攝《賽德克‧巴萊》並不是為了成就一部賣座的商業片,而是為了呈現他對霧社事件的震撼,及歷史真實背後的無奈、殘酷。
所以,魏導不能回避血腥場面,甚至必須強化,縱然會得罪討厭血腥暴力畫面的觀眾,產生負面評價或誤解,他也要秉持拍攝者的良知,呈現殘酷的真實。
所以魏導說,請放下武裝觀賞《賽德克‧巴萊》,所謂的武裝不只是特定史觀,更是社會為政治正確的各種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影視戲劇節目不能出現暴力血腥鏡頭,就是當代的政治正確),如今人們認為暴力血腥不好,那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卻不能抹殺過去存在的事實。
唯有如實呈現,深入歷史事實的深處,體會發生過的一切苦樂悲喜後,若能產生原諒與接納的心,才是真正超越仇恨,邁向和解共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