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台灣報業史

陳依喜/整理 |2011.09.18
1990觀看次
字級

清代的台灣報業

台灣報紙從清治時期首開其端,其後在日治時期逐漸興盛,戰後的戒嚴時期施行報禁,曾一度使報業發展呈現少數大報寡占狀態,報禁解除後則恢復為多元色彩。

一八八五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仿北京《京報》,發行台灣最早的中文報紙《邸抄》,以手抄或木刻製作,內容主載法令規章與官員動態,一般市井小民鮮少接觸。

一八八五年七月,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為傳教而創辦台灣第一份白話文《台灣府城教會報》,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相較於《邸抄》更接近報紙型態。

日治時期

日治台灣初期,辦報標準較寬,日人辦報為殖民政府喉舌,控制言論,文字多以日文為主,當時有北部的《台灣日日新報》,中部的《台灣新聞》與南部的《台南新報》三家日文報紙;中文報紙則有《台灣民報》、《台灣商業新報》。之後,因日本對台統治日漸寬鬆與經濟的發展,報紙數量也有所增加,日報數量增加到六家。

二戰爆發後,言論自由驟然收緊。一九四四年四月,台灣總督府將《台灣日日新報》、《興南新聞》、《台灣新聞》、《台灣日報》、《高雄新報》和《東台灣新報》六家報紙合併為一家《台灣新報》,在台北發行日刊,重要職位由大阪《每日新聞》社派人充任。

二戰後至報業解禁

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接收日人留下的《台灣新報》,並改制為《台灣新生報》,是為台灣省政府的報紙。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到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年間,民間報紙登記有二十三家。一九四五年,台灣省行政官署發布文件,要求報刊都要按照《出版法》採取登記許可證制度,一些無證發刊的報紙因此相繼停刊。

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不少文化人士也來台經營報紙,推動了報業復甦。一九五○年代,國民黨政府實行 「限證、限張、限價、限印、限紙」五禁,報紙數量因此長期穩定在三十家上下。

一九五○年代,《台灣新生報》(台灣省政府營)、《中央日報》和國民黨營《中華日報》、國防部的《和平日報》與三青團的《青年報》等都是當時屬於黨、政、軍的報紙。但是,另一方面,民營報紙亦於艱難中求生,一九四六年創刊於台中的《民聲日報》曾經有聲有色,但最後由《聯合報》及《徵信新聞》脫穎而出。

解禁後至四大報鼎立

報禁解除後,由於報紙數量激增,加上電子媒體的持續強勢,導致台灣報業生態劇變。官營報紙,如《中央日報》、《台灣日報》等宣布停刊、《台灣新生報》轉為民營。在晚報市場中,《自立晚報》、《勁報》和《中時晚報》也因財務不濟喊停。影劇娛樂類報紙《民生報》和《大成報》也未能倖免。一九八○年四月十七日,林榮三的聯邦集團以四千萬新台幣的價格買下《自強日報》,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將該報更名為《自由日報》,一九八七年九月再度更名為《自由時報》,並開始積極往全國性報紙發展,迅速與《聯合》、《中時》形成鼎立格局。二○○三年五月二日,香港壹傳媒的《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其內容八卦腥膻,大幅採用彩色圖片,加上超低價的營銷策略,很快對三大報的格局產生劇烈衝擊。報業局面由過去的兩大報變為四大報。

其間,二○○○年四月一日,佛光山星雲大師以關愛社會、淑世的精神創辦《人間福報》,被認為是四大報之外的一分優質大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