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蓉女史去世一個多月,我仍時常想起與她生前度過的許多美好時光。記得第一次見到陳碧蓉女史,是在六○年代「林本源文化基金會」主辦到北埔探訪「金廣福」古蹟時,她與任職台大考古系的夫婿唐美君教授也參加了此活動,由此以後,我一直都稱她為「唐師母」 。即使後來她從台大圖書館主任退休,被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延攬至陽明山文化大學擔任圖書館館長,我都沒習慣稱她陳館長。
享年八十四歲的陳碧蓉女史老家在台南,但生於廣東,長於福建,後來讀台大歷史系,並曾在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進修,她一生獻身於圖書館界,桃李滿天下。
樂於分享 善作生命貴人
一九八三年陳碧蓉女史與夫婿唐美君教授訪問猶他大學時,唐教授不幸於旅途中猝世,當時她擔心倚門盼望兒歸的婆婆傷心過度,還一直瞞著唐教授的死訊。年輕喪夫的她獨自扶養三個在美國念書的小孩,就因為她的堅強毅力與身教,造就了三個小孩唐徽、唐音、唐慰祖今日在事業上的成功。
我在七○年代擔任文復會陳奇祿院士的機要秘書,陳院士是陳碧蓉女史的親哥哥,他與夫人張若女士在生活上非常倚重陳碧蓉女史,於是我與她有更多機會相處,雖然相差二十五歲,我們卻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她樂於與朋友分享,所以她與家人或朋友的聚會,經常邀我加入,久而久之,我與她的三個小孩也成了朋友。
最讓我感動萬分的一件事是:當年我追隨陳奇祿院士從文復會到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待一九九八年公視成立當天,我提出辭呈;而在同一天,我接到文化大學會計系主任張冠群教授的電話,邀我至該校推廣教育中心上班。原來是唐師母認為我還年輕,不必急言退休。於是在她熱心牽線之下,我到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擔任創意組的總監,雖只是短短一年,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那年是為我後來成為「老夫子哈媒體公司董事長」的先修班,因為在那兒,我學會了電腦、編預算、控制成本。其實,一向勇於求新知、好學不倦的唐師母,那時已進入電腦作業,用e-mail,甚至這兩年也加入年輕人喜歡的臉書行列。
好客重情 歲月難損丰采
律己甚嚴又樂觀的唐師母,做得一手好菜,好客的她,經常請她的師長、朋友、晚輩到她府上吃飯,吃過的人(包括我在內)對她的廚藝都讚不絕口,並一致封她家為「唐家小館」。
說到唐師母樂於與人分享之事,我因此認識了很多她的朋友,包括了她在台大的同事兼好友,台大圖書館副館長林光美,還有她的台大同學唐潤鈿、仲德懋等。讓我分享她與朋友間的溫情。唐師母很善於說故事,每每聽她說到動人處,彷彿就在現場般。
最精彩的一次,是多年前唐師母到廈門鼓浪嶼開小學同學會,六十年不見的小學同學約好在廈門某酒店大廳見面,可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約莫過了半小時光景左右,除了早先已坐她旁邊的老太太,就是等不到其他相約的小學同學,這時她與旁邊的「老太太」四目交會,對方開口了:「莫非你就是陳碧蓉?怎麼還那麼年輕?」
乍聞噩耗 緬懷最佳榜樣
一向身心健康的她,今年年初在台大醫院開完刀療養得不錯,雖然只能吃清淡的飲食,四月、六月,我們相約吃中飯,聊得相當開心,也約定下次聚餐時,文友汪詠黛寫的「給你拍拍手」專欄要採訪她,她很開心的一口答應。八月五日乍聞噩耗,我簡直無法相信,我已失去了亦師亦友的她。
每年我們都要在清明節前,相約一同到北海墓園掃唐美君教授的墓,隨後再由唐師母帶路到同區的考古學家李濟、李光周父子墓園鞠躬獻花,可今年只有唐美君高足曾振名教授(台大人類學系退休)與我,還有唐徽、唐音。沒想到今年缺席的唐師母,今後也永遠缺席了,八月二十一日就已火化的她,九月二十六月日將與先生唐美君教授安葬在一起。夫婦二人終於再聚首。
一生都不隨俗的陳碧蓉女史,治喪期間不設靈堂、不在殯儀館舉行任何儀式,她的家屬與朋友們將於九月二十三日在飯店舉辦追思會。三個孩子把母親過去在報章雜誌發表過的文章集成冊,封面請王澤先生畫了漫畫人物「老夫子」獻花,並寫:陳碧蓉女史,我們愛您!
是的,唐師母,我愛您!您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最佳榜樣,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