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李祖翔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原來一隻腳踏入棺材的人,還能繼續作夢,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十位平均八十三歲、走過時代動盪的老兵,拎著裝滿自己生命故事的皮箱,將原本難以言喻的年代與遺憾,透過故事書娓娓道來,而讓長輩打開話匣子、找回生命力量的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主任郭慈安說:「長輩應該探索內心,正面看待人生,如此高齡化才能讓社會向上提升。」
郭慈安得到研究老人社會的學者Birren授權,得以在台灣為長輩作生命回顧的試驗,「學者認為,人老了需要回顧!回顧一生,能找回生命力量,所設計的每一個主題都有意義;我們知道長輩曾度過艱辛的歲月,但困苦不是要發掘的重點,重點在熬過難關的適應力,從前有那份毅力活著,為什麼老了卻選擇放棄生活?所以生命回顧,反而要幫助他們從緬懷的回憶中得到釋放。」
受過日本教育的八十二歲林仲宣爺爺,在課程中分享日本讓他受教育的感激之情,遭到八十五歲法官退休的劉蘊駁斥:「南京大屠殺殺了多少中國人?日本哪裡好!」但在課程結束、抑鬱情緒得到紓解後,兩人成為好友。
林仲宣說:「傷害是戰爭造成的,不是我,不會因此生氣。」他們找到了共同的信念:「為了台灣,我們要團結,要愛國!」
八十一歲的王執中本是情報人員,一生奉獻給軍旅,老來卻因日子悶,想尋短見,他說:「我最大的遺憾是書讀得不夠多,但參與課程後,覺得該知足了!軍旅回憶要放下,別再沉浸其中,我懂雷達、會造槍砲、跳傘、開車,還會作西點,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快快樂樂地與老伴共度餘生。」楊懷山爺爺則說:「雖然沒見到父母親最後一面,但會把父親教導過的,傳承給年輕一代。」生命回顧為他們的人生種種做了一個總結,更找到重生的契機。
協助將生命故事製成書、放進皮箱的企業義工劉秋華說:「有的長輩現職是公車司機或資源回收,他們每日所思,竟是擔憂家國大事!我覺得去煩惱能力不可及的事,是過去遺憾太多、抑鬱無處發的緣故,從他們身上我體認到,該及早規畫老年生活,老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
郭慈安說,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合作、由義工協助完成的十周課程裡,長輩學會快樂的享受人生,對邁入老年的義工同樣有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