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國內醫界統計,六十五歲以上的白內障患者中,高達六成五合併有散光問題,植入傳統人工水晶體後,看得見卻「視茫茫」,雖然可戴眼鏡補救,但視覺品質與心理感受不佳,眼科醫師建議,散光度數破百者,不妨選擇可同時矯正散光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表示,隨著多種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問世,白內障手術已不僅是摘除混濁的水晶體,更邁入屈光手術年代,藉由非球面、多焦點和矯正散光等設計,能一併改善夜間視力、散光和老花,達到術後不用戴眼鏡的好效果。
散光問題尤其困擾白內障患者,根據統計,國內六十五歲以上白內障患者中,六成五合併有散光,平均度數在七十五度以上,其中有三成達到一百度以上,影響視力較大。
但不是有散光就一定要自費植入較貴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鄭惠川建議,散光度數在一百五十度、二百度以上者,改善幅度大,較有意義,至於度數低者,通常醫師可藉由白內障手術技巧來降低散光影響,必要性不大。
雙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說,功能性人工水晶體使用量門診約占二成,不過非人人適用,不規則性散光者,如長期睫毛倒插導致角膜受損結痂,或因外傷損及角膜,都無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