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即安居 ——讀江明樹詩集《寄居蟹哲學》

文/向明 圖黃明正 遠流出版提供 |2011.09.13
2193觀看次
字級

台灣的詩壇真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兩千三百萬人中至少有千分之一的人在寫詩,或喜歡詩。這麼多詩人是我們這個島的文化振興的火種,是國族興盛的精魂,每個詩人都是這個地方一棵充滿快樂的希望樹。

江明樹是這千分之一人口中,不大會被人發現的一個詩人。雖然他己寫過三本詩集、四本散文集、兩本人物報導集、和一本長篇小說《十八奇女》。曾是「掌門詩社」的一員。但詩人有時並不安份光作個詩人,有時他的思想飛躍得好高好遠。

江明樹曾接近過兩位高僧,閱讀過多本佛書,一度想當修行者或苦行僧。然而他也曾與兩位外藉牧師有深交,他也想作靈修者。此時佛陀與耶穌基督對他都具同等分量。

然而最有趣的是,他自中學開始即超喜歡那遠在西伯利亞的海參崴不凍港。他沒有到過那個地方,卻收集了海參崴的大批資料,成日作紙上漫遊,曾寫過〈航向海參崴〉和〈海參崴迷航〉兩首詩。這是他青少年時的一個遠大的夢,常常他說「夢又去旅行了」。

難怪江明樹的詩會是這麼豐富、紮實,看後會令人感動。他的詩是現實與夢境的膠合,有感性的迷人,更有理性的啟示。我常以為寫詩不是靠學問的填實。光有學問寫出來的不是詩,而是枯燥,乾澀的論說,可能會說服人,不會感動人。

詩是已成體內血肉的生活經驗,人間知識和無拘思想在找認同的出口,會藉助可成對應的事象,寫成能夠感動人的詩。這便是詩由「意」和「象」匹配巧合而成功的關鍵所在。

江明樹終究沒有實現年輕時去航向海參崴的夢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守住這片鄉土,當一隻寄居蟹。他原本想把這本詩集定名為《航向海參崴》,現在卻定名為《寄居蟹哲學》。而會這樣改名居然與我有關。那是在二○○五年三月,高雄市舉辦國際詩歌節,我也被邀去發表論文。在一場詩歌朗誦會上,江明樹與我同桌。他那天朗誦的詩即是〈寄居蟹哲學〉。那是一首寓意非常深遠,極富理趣的詩,他一誦完回座,我即豎起姆指叫好,隔座的幾位教授也傳字條給他,稱這是一首傑作。就是這些叫好聲的鼓勵,他決定放棄《航向海參崴》,而參自己的《寄居蟹哲學》。我對江明樹雖慕名已久,隱居在台東的楊雨河兄雖常提到他。但南北相隔,這還是首次見面,我的一聲叫好,卻成就他更改書名的決定,實在感到無比的光榮。

「寄居蟹」屬於節肢動物甲殼類中的異尾類,表面柔軟沒有甲殼保護,所以總是躲在別的貝類遺留下來的殼中到處求生。它的英文名字是 hermit crabs,hermit 就是「隱士」,意思是像個過隱居生活的蟹類,比我們中文稱之為「寄居」要高級文明得多。我不知道江明樹用「寄居蟹」這一意象來寫詩的真意何在,看他在詩中一再伸說「神給我一張海洋的通行證」,似有一圓年輕時遠航壯志之意,然三段詩中每一段都在敘述海洋環境的複雜,異類的相殘,人心的凶險,似乎他之最後選擇作一寄居蟹倒是一種聰明、堅忍、智慧的行為。真有英文「hermit」之明哲保身之意。與他背景相似的讀詩人看來,難免也會有記憶相同,惺惺相惜,只好暫時縮身棲居的殼中,以寄居當作安居來過日子。這樣看來這首詩是相當能反映現實的。

但這究竟只是一首詩、一個個案,並不能代表全體,只是一個書名。他這本集子中有一百零五首詩,概分為「抒情及趣味」,「哲思與禪意」,「人物及紀念」三大輯。各輯有各輯的大致定向,各首有各首的表現內容和方法,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效果是非常驚人的。其實在移民社會中,長久的寄居,人際關係的發展犬牙交錯,日久變成習慣性的難捨難分,終究過度到定居即安居,共同打拚來作伙,唇齒相依的安樂社會,這是必然的歷史發展。因此我們應以喜樂安祥的心情來迎接這麼一本詩集的誕生。要有寄居即定下來安居樂業的宏大心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