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貓凡是用餐完畢,必定以雙腳蹲坐,前足用口水先沾濕,隨即進行洗臉的步驟:嘴巴四周、鼻子、臉頰、額頭、耳朵;接著換手從上而下:淨身,前胸、腹部、下體、尾巴,四肢、爪子、足墊。這一套清潔,少則二十分鐘,多則一小時。有時如廁之後,會簡略粗洗下體肛門,以去除臭味,但若睡前,必定仔細精確的每一方寸都清理到位。
貓嬰兒在出生三周約二十一天左右,就開始有自行理毛的行為,之前,必須由母貓代理,這時的理毛是建立安全、信賴的親子關係,藉由母貓一陣陣有節奏的肌膚律動,不僅刺激了嬰兒貓的生長激素,也讓幼貓學習了生存伎倆。
所以年幼便失去母親的貓孤兒,學習能力必然遲緩,有可能影響日後的健康,以及帶來辛酸的命運,不幸可想而知。
貓的理毛淨身行為,具有多種不同的意涵,除了前述清潔本能、維持體溫之外,還有打發時間、慰藉寂寥作用,另外,也是一種情緒舒緩、身心放鬆,或轉移的機制,例如遭遇挫折、恐懼、困擾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反應。
有時候,貓在遊戲時忽然遭到干擾,也會進行這種理毛行為。貓遭遇驚嚇、失意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舐拭身體,這種情形稱為「轉移作用」。
可見,貓與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情緒受到波動,或者為了掩飾難為情,所表現出來的理毛行為,並非為了清潔,而是他企圖穩定與化解的儀式。
貓的淨身儀式,並沒有製造拉圾汙染地球,牠運用舌頭把脫落的毛髮與髒物全吞進肚子,交由胃腸處理,因此,飼主若每天都幫忙梳毛、按摩,可以減少貓吞進肚子的毛量,降低貓的腸胃負擔;若貓有過度理毛,甚至舔舐到嚴重的脫毛現象,這是生病了,無論是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都要儘快送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