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災嚴重 與熊共生陷困境

文/彌生 |2025.11.23
190觀看次
字級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今年首度有黑熊入侵,但幼年公熊體態消瘦且營養不良。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日本是熊隻穩定成長的國度。 圖/ AI生成圖
圖/翻攝自北海道無料寫真素材

文/彌生

鄰國日本近日頻受「熊災」之苦,引發PTT網友質疑:為何台灣很少聽聞「人熊衝突」事件?甚至還有網友猜想:「是否台灣黑熊比較溫和?」知名的台灣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表示,森林野熊一般都會躲避人類,日本人熊衝突案例爆增,原因絕非單純熊數量增加及食物短缺所致……



日本民族長期愛熊護熊,過去多數人主張應該「與熊共生」,完全沒有熊蹤的九州熊本市,更以「熊本熊」為吉祥物打出名號,但近年來,日本人逐漸「聞熊色變」,甚至態度也逐漸接受「必要時可『移除』野外棕熊及黑熊」……

事實上,日本人這麼想著,也果真這麼做了。問題是,即便熊的數量大規模移除後變少了,今年人熊衝突的案件並不見明確減少,讓日本專家大嘆「始料未及」,不得不正視:如何才真正減少居高不下的人熊衝突事件?

熊出沒 地圖滿是紅點

鑑於今年從4月以來,日本全國已通報超過3萬餘件「熊蹤」,日本官民近日共繪「熊出沒地圖」,以紅點註記熊出現的位置,發現除了九州外,其餘各地皆是滿滿的紅點,就連人口稠密的都會地區,也傳出「令和熊危機」事件。

也因此,今年人熊衝突事件直線上升,截至目前為止,至少已有13人命喪熊口及熊掌下,受傷的民眾也多達200餘人。前年曾大量撲殺熊的秋田縣,今年通報案件甚至飆升為往年6倍之多。

熊隻多 全賴森林養活

據統計,日本雖不是世界上棕熊最多的國家(最多的是俄羅斯),但日本棕熊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數量和分布範圍均穩定且增加中。相對的,日本是世界上黑熊數量較為穩定的國家之一,這些「亞洲黑熊」主要分布在本州為主,四國則不足百頭。

日本森林覆蓋率超過66%,國土有2/3以上種植各種林木,加上官民都重視保育,熊隻歷年來呈穩定成長,其中北海道棕熊估計數量約有1萬2000隻,並且其活動範圍正在擴大;本州和四國的亞洲黑熊數量則超過4萬隻,日本熊總數約5~6萬隻。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日本野生熊隻總數應有8萬隻,活動範圍已擴大到郊區甚至城市,甚至一些遊客眾多的旅遊勝地,近年也經常有熊現蹤覓食,導致人熊衝突增加,或是侵擾民居、商店、賣場,翻找食物的事件不時發生。

欠收年 橡實幾未結果

關於「為什麼人熊衝突變多?」的議題,日本專家歸因於氣候變暖、食物來源減少等因素導致──氣候變暖致使日本的熊無法順利於11月冬眠;此外,日本森林管理單位調查發現,今年東北五縣的橡實大歉收,近9成橡樹完全沒有結果,導致野熊在冬眠前屯積不夠足量的脂肪層,不得不為了覓食集體下山。

事實上,橡果欠收的事件已延續多年。橡果大多產自殼斗科樹種,例如山毛櫸、柏、栗等闊葉林,日本雖然森林覆蓋率僅次於芬蘭,位列世界第二,但近年頻頻傳出年代久遠的自然林遭到大規模砍伐,再改種杉、檜等經濟價值高的針葉林(果實均不是熊愛吃的樹種),加劇了熊食物來源缺乏的事實。

獵熊令 數量立刻減半

此外,菇類是熊愛吃的食物之一,但這也是人類會去採集的食物,也因此人熊相遇並引發衝突,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再者因,人熊生態圈重疊嚴重,熊習於翻找人類垃圾桶,久之飲食喜好逐漸人工化,不但人類的食物(超商)引來親子熊登堂入室,甚至人類也成為熊食的選擇之一。

也因此,過去日本人雖樂於「與熊共生」,法律也禁止居民在住宅區射殺野生動物,即使熊藏匿於人口稠密地帶,獵人未經當局許可也無法開槍。不過近年,日本當局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已修訂法律,放寬獵熊限制,導致2023年全年就有8000隻熊殞命,讓北海道棕熊一下子就少了將近一半。

人熊間 雙方各有難處

屏科大教授、台灣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最近為文表示,日本發生熊災地區的職業獵熊人大多已經老齡化,多少降低了日本應對熊害的能力。再加上有不少幼熊早年喪母,沒有機會傳承母熊教導的覓食技巧,間接也導致了熊習慣到人類居住環境找食物的機率。

黃美秀指出,其實日本人熊衝突事件並非近年才發生,早從20多年前就已被關注並加以討論,然而當環境及氣候逐漸劣化、人和野生動物生態圈嚴重重疊,動物保育和人命安全必然發生衝突,只能說雙方各有難處,都是無奈的受害者。

難冬眠 暴躁不安遊晃

黃美秀指出,和台灣黑熊同屬亞洲黑熊的日本黑熊,生態習性十分相近,是雜食性且以植物為主食,這種典型森林性動物,一般會謹慎迴避人類,攻擊性在熊科中不算特別暴躁易怒,2歲以內的幼熊尤其膽小避人,不太可能主動挑釁人類。

事實上,日本黑熊2年才繁殖一次,2023年日本曾大規模撲殺8000隻熊,按理說:族群(尤其是3~4歲以上的成熊)不可能在短時間大幅提升,然而今年卻反常出現嚴重「熊災」,原因應是比想像中複雜 。

黃美秀說,日本今年目擊熊蹤通報增加,有可能是熊不畏風險地四處移動覓食,導致被目擊頻度增加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熊的冬眠生理時鐘被打亂,飢餓、不安、脾氣暴躁、四處遊晃,才導致人熊衝突的風險增加。



野外防熊

牢記2原則

日本熊害頻傳,網路上也掀起台灣為何沒有熊害的討論聲。長期關注土地、環境議題的作家「漂浪島嶼」在其臉書指出,台灣野熊相對稀少,僅300~500隻,台灣黑熊若想出山,得先越過捕獸夾、陷阱及山豬吊套索等諸多防線,所以才會很難被民眾目擊。

屏科大教授、台灣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則為文提醒最近計畫前往或正在日本旅遊者,應留意遇到熊的因應2原則:

原則1:應避免與熊不期而遇

˙提高警覺,包括留意是否有新鮮的熊痕跡。

˙避免單獨活動,避免一般熊活動較為頻繁的清晨與黃昏出行。

˙登山時攜帶熊鈴或走路時製造噪音(如收音機),以及攜帶防熊胡椒噴霧,並事先了解正確使用方式。

˙留意當地政府所發布的熊出沒訊息或警報。

˙勿在野外留下食物或垃圾,以免讓熊學會喜愛人類食物。

原則2:遇熊應想辦法全身而退

˙遇到熊,務必要先冷靜,因為多數情況熊會迴避人類。不要大叫或突然動作,判斷該熊及環境狀況,並規畫可能的撤退路線。

˙切勿奔跑。熊比人跑得快,逃跑反而會激起牠的追逐本能。

˙熊未接近你,請盡快撤離現場,勿轉身背對熊,應面向熊、緩慢地向後退。

˙千萬不要爬樹,也不要裝死。萬一真的被熊攻擊(身體接觸)時,可以就地找木頭或其他東西當防衛,並用力反擊。萬不得已則儘量降低被熊攻擊的人身傷害程度,可全身蜷縮並用雙手保護頭和頸部。

˙遇到熊或痕跡,通報相關管理單位,以利建立完善的熊出沒預警機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