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蜀道難,難如上青天,但不知申遺是否更難?新華社報導,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請聯合國世界遺產活動四日在古蜀道起點西安啟動,專家們用九天走完這條有三千年歷史的古道,以加速申遺。
新華社報導,一支由大陸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號召組成的文物、歷史、考古界專家調查研究小組,用九天時間,走完這條有三千年歷史的古道,希望透過沿途考察與調研,尋訪蜀道傳奇,並將之推向世界,以助申遺。
北京清華大學國家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呂舟說,根據二○○八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通過的「文化線路憲章」,文化線路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無法基於單一思想的歷史現象,它建立在對文化財富判斷的基礎上,這是文化線路的基本特徵。
他說,學術意義上的蜀道,是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今陜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包括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主要包括今四川和陜西二省的成都、西安、漢中、廣元等十一個城市。
呂舟認為,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蜀道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跡之一,在交通不發達的周、秦、漢、南北朝的漫長時期裡,它是中國歷代王朝政治中心通往西南的要道,深具歷史代表性。
前大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告訴新華社,許多證據表明,最晚自商周時期起,巴蜀地區就和中原王朝有了一定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或許多半是透過遠古的蜀道體系來實現。
蜀道申遺始於二○○九年。當時,鄭孝燮、葛劍雄、羅哲文、阮儀三等九位大陸著名專家聯名向蜀道沿線的成都、西安、廣元、漢中、寶雞、綿陽等十一個城市的市長發出「關於中國蜀道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及聯合申遺的公開信」。
同年十一月,於四川廣元召開的「二○○九中國蜀道‧廣元國際論壇」上,發起了蜀道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