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厭深,
山不厭高,
積德行仁,
鷗鳥可招。
——東園補題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曹操〈短歌行〉詩中最後四句。此畫題辭中擷取前兩句,而加添的後兩句「積德行仁,鷗鳥可招。」與原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道德經》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說,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便生出好惡之心;知什麼是善,偽善便會產生;天下許多觀念像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因比較才有的。聖人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以無為、不言,來教化天下,令萬物自然生長而欣欣向榮,但聖人不居功,功德反而不朽。
相同的道理,積德行仁之君,亦能天下歸心。老子又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地毫無私心,所以能生生不息,聖人效法天地,謙虛自持,不執著,就是因為聖人沒有私心,所以成就了自己。
畫中的父子,無私地融入大自然,成為自然的一分子,心胸與天地同寬,性體與聖人同體,這種同體大悲,如積德行仁一般,是為大德,能感召萬物,普化群生,鷗鳥視他為一體,自然伸手可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