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手虔心 描繪莊嚴法相

郭書宏 |2011.09.05
113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他使用最樸素的白描手法,呈現諸佛菩薩的姿態、手印,其瓔珞、台座、華冠等無不用心加以變化;他更以一管毛筆,悉心地描繪出佛像的神韻,精細的線條猶如在絹布上吐出香氳,每每讓觀者心中感受一份深沉而又無以名狀的感動。

母親影響 從小親近道場

他是林季鋒,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位將佛像畫得入木三分的藝術家,竟然出生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林季鋒說,年幼時受虔誠信佛的外婆與母親影響,在四、五歲時,就常跟著大人到當地漢傳佛教道場參加法會,見到寺院裡的佛菩薩像,總要細細追問母親每尊菩薩的名號。

「從小對於佛像,就有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林季鋒說,生來就愛塗鴉,十二歲始用鉛筆臨摹佛像,十三歲更應母親皈依道場的住持邀約,為寺廟繪製地藏王菩薩,並以水彩上色,「當時雖是土法煉鋼之作,但至今那地藏菩薩的慈悲容顏,仍清楚印刻在我腦海,也植下日後畫佛的種子。」

林季鋒說,畫佛像講究「神形兼備」,諸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唯有憑藉深刻的信仰方得呈現,「技法再純熟,充其量只能掌握『形』,而內化的信仰力量是掌握『神韻』的關鍵,這絕非靠揣摩或訓練可得。」

考據經典 加入現代潮流

許多人好奇問林季鋒,為何不將佛像上彩豐富畫面,而是以白描手法呈現?林季鋒說,白描看似樸素無華,其實主在呈現空靈美感,而強調「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的白描,運筆時需平穩且一絲不茍,可將中國線條藝術提升至更高一層的至美境界。

對白描佛畫創作向來抱持嚴謹態度的林季鋒,其所有佛畫法相皆源於古代名家所繪形象、佛教藝術遺蹟的諸佛菩薩造型,並詳加考據經典所述,進而在衣飾、瓔珞、寶冠等細節中加入自創的元素,轉化為兼具傳統與現代的獨特風格,超越臨摹成為自成一派的「林季鋒式」白描佛畫。

二十多年來,林季鋒創作風格傾向唐、宋,且於細微處窺見多個階段,像是早期恭繪菩薩頭髮採不染黑處理,沒有染墨色打底,菩薩的頭髮絲絲分明;此外,他也曾在祥雲、圓光等處施以「花青」,與墨色呼應出更豐富的層次;而後,亦習慣於畫中的楊柳枝、花蕊及衣飾圖案、瓔珞、背光等處,依需求施以「泥金」點描融入,強化視覺張力的「畫龍點睛」之效。

深信佛畫仍需隨時代演進而變化,方能源遠留存的林季鋒,更在作品中加入了現代潮流文化,像在〈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一作,地藏菩薩留著平頭短髮,細看其耳、頸佩戴的耳環、項鍊,頗有當今國際時尚精品的風格,讓菩薩時尚卻不失莊嚴,呈現古今交融的新意。

大型佛畫 助人離苦得樂

林季鋒說,白描佛畫汲取傳統與創新再造之間,是一條艱辛又漫長的道路,藝術創作者必須以無比的堅毅與耐力,一方面銜接歷史,一方面發展個人畫風,讓作品不僅追隨中國繪畫史上黃金時代的創作美學,又能脫胎換骨地展現個人的風格。

「此生不僅將藝術創作全心奉獻於工筆佛像,也將即刻著手『十年大作計畫』。」林季鋒表示,往後十年他將創作大型佛畫作品,主題包括了千手千眼觀音、地藏菩薩群像圖、十八羅漢立軸、佛陀十大弟子等,「我發願以更具挑戰的全新創作,來傳達畫佛的法喜,幫助廣大人群離苦得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