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現代生死學」導覽(一)「現代生死學」之緣起

慧開法師 |2011.09.04
194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生死大事是人生的必修課題,其內容包括:養生送死、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如何安身立命,乃至死後生命的安頓……等等;但是無論古今中外,卻都是社會習俗與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話題。

在台灣,這樣的情況到了一九九三年有了重大的轉折與突破,一本談論生命與死亡的書——《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問世,打破了傳統的死亡避諱,讓「生死問題」與「生死學(Life-and-Death Studies)」。不但開啟了「現代生死學」的研究風潮,儼然成為當代顯學,而且促成了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的設立,同時也是全國首創。這些都要歸功於已故傅偉勳教授(1933~1996)劃時代的學術構思與創見。

傅偉勳老師在其生命之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現代生死學」一詞,並且主張從科際整合的立場,建立「現代生死學」此一研究課題。在這本書中,傅老師以「現代人的死亡問題」為切入點,引介美國的「死亡學(Thanatology)」與「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以及分享他本身在天普(Temple)大學教授「死亡與臨終(Death and Dying)」此一課程十多年的教學經驗。

最重要的事,傅老師嘗試以中國儒、道、佛三家的生死探索與生死智慧之共同基底,亦即強調「本心本性的自我體認」,試圖建立「心性體認本位」的「現代生死學」。冀透過學術研究與教學,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及參與討論,最後希望能結合醫療保健的臨床實務,以及公共政策的研究與制定,不但提升全民的生命尊嚴與品質,同時也安頓國人的「死亡尊嚴」與「死亡品質」

按「死亡學」在西方的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死亡教育」在美國與加拿大的推行與普及,也已有五十年以上經驗。反觀國內「生死學」的濫觴,若以《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之出版年算起,才將近二十年。由於該書的啟發與影響,一般知識分子與社會大眾對於生死的課題,其態度也由恐懼避諱轉變為好奇,乃至熱烈討論與積極參與探索,風氣為之大開。

然而多數社會大眾對於生死學所要探討與研究的內容,仍然相當陌生,甚至有人誤以為生死學主要是研究殯葬管理的學科而已。在現階段,我們必須承認,「生死學」之研究尚未完全形成一個成熟的學科領域,還有一段長遠的荊棘之路要開拓。

同時,國內生死學的各項基礎研究猶待加強,例如:生死哲學、生死禮俗文化、安寧照護、臨終關懷、悲傷輔導、自殺防治、老年安養、生死公共政策與法規、殯葬禮俗的傳統研究與現代化、殯葬服務事業之管理與經營……等等課題之學理探究與實務研發推廣,均嫌不足。

其中除了在安寧照護與臨終關懷方面,已有一些基礎研究及成果外,其餘幾乎都還需要仰賴國外的研究理論與成果。職是之故,國內有關生死學的各項研究,應該急起直追,不能一直從國外移植進口,而要有本土性的基礎研究,讓我們一起來共同努力。(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