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貞岑.林芝安.黃惠如.張曉卉
疼痛基本上來自於一系列的電生化改變,其中包含三個主要的構造:周邊神經、脊髓和大腦。
1. 周邊神經:疼痛的受器
是由穿梭全身的神經纖維所組成的一個網絡,包括手跟腳。連接在這些神經纖維的特殊末梢,能夠感受不愉快的刺激,例如切割、燒燙,或是疼痛的壓力。這些神經末梢稱之為疼痛受器。
數以百萬計的疼痛受器,存在於我們的皮膚、關節、肌肉,以及內臟器官的保護膜上(但是我們無法感受到內臟器官實質的疼痛)。
感覺受器通常聚集在容易受傷的部位,例如手指及腳趾。這也就是為何當針刺到手時,會比刺到胃或肩膀還痛的緣故。平均一平方英吋的皮膚上約有一千三百個疼痛受器。皮下的肌肉,末梢受器較少,肌肉下的器官受器更少。
當疼痛受器感受到有害的刺激時,就會沿著周邊神經發出電刺激,將訊息傳遞到脊髓和大腦。然而傳遞的速度並不一致。悶痛、持續痛,例如胃不舒服,或者耳朵痛,傳遞的速度最慢;劇烈疼痛的傳遞速度則最快。
2.脊髓:疼痛的看門人
當疼痛的訊息到達脊髓時,有一些被稱為「看門者」的神經細胞,會決定是否要將這些訊息傳入大腦。
對於可能產生危險的劇烈疼痛,例如當你碰到熱火爐,這個大門便是敞開的,而這個訊息能快速的傳入大腦中。
脊髓的神經細胞,藉由啟動其他神經系統,例如運動神經來回應。運動神經會指示肌肉將手舉起,離開火爐。小的疼痛訊息,例如搔癢,則可能不得其門而入。
在你的脊髓當中,這些訊息也可能改變,其他的感覺可以掩蓋及降低疼痛的訊息。例如當你按摩或在受傷的區域施加壓力,會降低之前的疼痛訊息。脊髓當中的神經細胞釋放化學物質,以放大或抑制這些訊息,進而影響他們傳遞的速度。
3.大腦:了解與定位痛的訊息
一旦疼痛的訊息到達大腦時,他們最先抵達視丘,這是一個位在大腦深部的訊息分類及轉運站,能夠很快了解疼痛的訊息,而且同時將他們傳送到大腦思考的部分(大腦皮質),以及邊緣中心。邊緣中心會產生伴隨疼痛的情緒,例如焦慮、害怕或挫折感,這就是一般人開始感受到疼痛的時候。
此外,大腦皮質可以定位受傷的位置,評估受損的程度以及決定下一步的行動。例如在扭傷腳踝之後,指示你移開腳上的壓力。
大腦皮質也可以傳送其他重要的訊息。例如當你割傷手指時,它便會指示自主神經系統來控制血流,以運送額外的血液和營養到達受傷的部位;它也可以發送壓抑疼痛的化學物質,而傳送停止疼痛的訊息到受傷的部位,同時告知疼痛受器訊息已經傳到了。
兩個因素決定痛不痛
當疼痛的訊息到達大腦,有兩個因素決定你的反應:
■生理感覺
疼痛有許多不一樣的形式:尖銳痛、戳痛、搏動性痛、燒燙性痛、叮咬痛、刺痛、悶痛、持續性的痛。一般來說,尖銳和戳痛會比悶痛以及持續性的痛更不舒服,同時更能使你焦慮及害怕。
疼痛也有等級之分,劇烈的疼痛很快引起你的注意,而且產生較強的生理和情緒反應,嚴重的疼痛甚而使你無法站立或坐下。
疼痛的位置也會影響你的反應、影響工作。使你分心的頭痛,會比膝蓋的關節痛或手指的割傷更使人困擾,而引起更強烈的生理反應。
■個人的調適
你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過去疼痛的經驗、家庭教養和態度,也影響你如何面對疼痛。
例如某些輕微的感覺,幾乎不能夠稱之為疼痛,如牙醫師的探針,事實上只對從來沒有看過牙醫,而僅僅聽過恐怖傳言的小孩,會產生極誇大的疼痛。
但是你的情緒也有助你減少大疼痛的訊息,這由受傷的退伍軍人,和一般民眾所做的疼痛研究可以得到證實。這兩個族群的人都做過同樣的手術,但這些軍人需要的止痛藥卻比一般民眾較少,他們認為這個手術和他們所經歷的戰爭比較,根本微不足道。運動員也能夠調適他們自己,來忍受使他人喪失能力的疼痛。
假如你的家庭總是教你要「沒有痛苦便沒有收穫」,或是常「咬緊牙關」,那麼你便能夠比那些將疼痛視為焦點,或常常抱怨的人更不易感到疼痛。
文/摘自《痛!真要命》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