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才思即使有遲速,但總有一套捕捉靈感的方式。
台灣知名的雕刻藝術家朱銘,他最為人知的作品「太極系列」,靈感來源是日常的太極拳運動,在朱銘的巧思下,我們感受到看似靜止的太極拳,蘊含著動態的能量。
對陳冠學、吳明益和劉克襄等生態作家來說,大自然的美景對他們的取材大有幫助,太麻里的升日大道、七星潭的海岸日出、太魯閣的原始風貌,這些感人的美景,只要在它們面前大口深呼吸,就能得到充足的創作養分。
日本輕小說作家杉井光,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打工期間想到,之前的《離別的鋼琴奏鳴曲》系列,便是運用他少年時代籌組樂團的經驗當作基礎,把他對音樂的愛好放入小說中。
俄國畫家馬克‧夏卡爾,他的畫作總是充滿著對故鄉的懷念,他的兩任妻子,還有所居住的巴黎。
再平凡一點的,比如你我,在街上看到亂跑的小狗,可以寫一篇關懷流浪動物的短文;看到聯軍攻打利比亞的新聞,也能寫出一則呼籲和平的評論。
至於古人怎麼做,元朝的翁森從生活層面來談靈感,他在〈四時讀書樂〉詩中說:「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他要我們融入生活,將浪漫的激情化為深邃的意境。
「愛情,是生長在懸崖絕壁上的花朵,想摘取它,必須具備勇氣。」這是莎士比亞的一段名言。
對情人或伴侶的愛戀,也常是藝術家的「繆思女神」,著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歌德自己的初戀和失戀;終身未娶的達文西受託畫出〈蒙娜麗莎的微笑〉,畫完之後,他非但沒把畫作交出去,反而將它帶在身邊,成為相伴一生的女性,儘管這幅畫的迷團至今未解,可以肯定的是,靈感來源就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