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氣候變遷,各國積極尋找可替代能源,執行能源國家型計畫時,重新評估全台灣島的深部地熱,綜合研究發現,若以核四可運轉三十年作預估,台灣總地熱儲量相當於九點七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地球內部是一個龐大的「熱儲存庫」,地表每年散失的熱量相當於一百六十八億桶石油;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地熱成本低廉、承受天災能力高,三月日本地震時,當地九座地熱電廠均未遭受損害。
國科會近兩年協助專家進行能源開發調查計畫發現,全台地熱儲存量至少二十五點四GW(GW相當於十億瓦),相當於九點七座核四廠總發電量,若投入探勘與開發,可降低對核電的依賴。能源局說,台灣地熱能品質不佳,潛能無法全部開發,目前鎖定宜蘭清水做為初步研究場所。
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表示,除了宜蘭清水地熱,整個蘭陽溪以南地區,儲存地熱量高達七點四GW,可發電量等於三座核四廠;北部大屯火山群地熱區也有二點九GW、花東地熱區有十五點一GW。開發地熱只需鑽探地底三至十公里,注入大量水把熱能帶到地表,就可供發電使用。
民國七十年台灣曾在宜蘭清水建造一座小型試驗地熱發電廠,是全世界第十四個成功利用地熱發電的國家。但因探鑽技術不佳、機組結垢阻塞,清水地熱發電試驗場運轉十二年後放棄,現在清水地熱僅供民眾煮蛋觀光。
宋聖榮指出,地熱成本約是太陽能的一半,現今科技已可有效解決結垢問題,地熱發電可源源不絕,也沒有汙染及安全疑慮,一旦電廠關廠土地仍可使用。但台灣不少地熱都在國家公園中,有的已發展成觀光溫泉勝地,不可能同時設電廠發電。
學者建議,除了協助法令鬆綁,還需提出更多誘因吸引業者,同時需要更精確探勘,才能找到地熱電廠最合適的開發設置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