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專欄作者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教於國中、高職、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退休教授,著有《教師的實務知識》等著作,翻譯《明日的教師》等書。此外,有感於一般教師或家長,較少機會接觸到學術上重要的教育概念,因此郭教授用生活中的故事來闡述這些概念,彙集成《教學智慧》(冠學文化出版)一書。
未來,本專欄內容將包括實際的教學事例、教師和家長易有的迷思、重要的教育概念等,希望讀者們能藉此反思教育現象或是教養問題,更心應手教養下一代。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存在著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的刻板印象,例如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對不同職業刻板印象(如:軍人)、對不同宗教的刻板印象、對不同國家人民的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掩蓋了這些族群內部的異質性。
在國民教育常態編班的情況下,老師通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學生,有些學生有生理方面的問題,例如過動兒、自閉症、智能不足等;另有一些學生由於家庭的因素,被稱為單親家庭子女、外籍配偶子女等。面對這些學生,有些老師在還沒有深入瞭解他們之前,就有一些先入為主的看法,這就是刻板印象,而且通常是負面的刻板印象,像是認為這些學生是無法教導的,乾脆放棄他們,導致學生喪失唯一未來在社會上可以向上提升的機會。
之前報上一則有關刻板印象的消息,說明即使是正面的刻板印象,也會帶來負面的結果。
在一般美國人心中,亞裔學生認真勤奮、成績傲人,是少數族群的楷模。但是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這種刻板印象是過度簡化、以偏概全,而且以訛傳訛。事實上,亞裔美國人的組成非常複雜,有些是在美國當地出生的,有些是越戰時期逃到美國的難民,有些是正當的移民,還有些是偷渡到美國一段時間後,就地合法化的偷渡客,並非單一類型所能涵蓋。
亞裔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成就,被正面地過度誇大,導致低成就的亞裔學生問題被忽視。一般人認為亞裔學生這麼優秀,不可能有學習上的問題,但是這些學生當中,確實有學習困難的人,而且人數很多,他們的困境無人聞問,只能任其自生自滅。
刻板印象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都掩蓋了被論述對象的異質性。刻板印象具有強大的聯想效果,例如談到「亞裔美國人」,人們所聯想到的通常是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任教名校或在知名公司擔任要職的人士,光是這五個字就讓人產生龐大的想像,多數人忽略了這五個字代表了多少類別的族群。
巴勒斯坦裔美國人薩依德所寫的《東方主義》一書(註),抨擊了西方學術界對於「東方」的刻板印象,稱為「東方主義」。但是,實際上的東方和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是有相當的落差。刻板印象掩蓋了真象,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有時進而引發戰爭。
刻板印象是我們要小心防範的概念,不論是對學生或其他族群。要常常檢視自己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不再製造新的刻板印象。
(本專欄自即日起隔周五見報)
註:《東方主義》E. W. Said 著,王志弘等人譯(1999),立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