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年間,安徽桐城的張廷玉在京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時與鄰居發生爭執,彼此為三尺基地互不相讓,官司打到縣衙。
張家總管連忙送信給張廷玉,盼望他給縣令寫信通融。張廷玉附詩一首寄回: 「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總管接信後,深深領會張廷玉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見張家退讓三尺,也隨即後退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爭訟,還為過往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鄰里。
在功利前能讓步,就不會爭名奪利;在愛情裡能讓步,則能天長地久;家族間謙讓互助互愛能使家族事業蒸蒸日上,就不會有兄弟鬩牆,因財互傷家醜外揚的爭產風波;消防、救護車出勤均為處理緊急事故,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其他車輛予以禮讓通行,以確保救火、救人、救災之搶救黃金時效。開車普遍都能做到禮讓,不僅僅會提升交通的安全與順暢,更是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最佳示範。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財務往來時,禮讓可以消弭許多紛爭。「讓一分天高地闊」能禮讓化解諍訟之結,才是真正的雙贏,否則一有糾紛便握拳相向,其結果是兩敗俱傷。 (浮雲)